《西厢记》作为一部经典的戏剧,就算大家没看过原文,大致也都知道里面的爱情故事。毕竟它不仅仅在《红楼梦》中出现过,也多次被拍成影视作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
这部作品主要讲述了张生与崔莺莺冲破封建的桎梏,历经波折后,修成正果的爱情故事。
这样的故事放在现在去看,甚是平淡无奇,按如今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很“狗血”,也很矫情做作。可这样的故事,放在元朝那个年代去看,却是十分了不得的作品。
因为在那个年代看来,这是一部具有先进思想的作品。
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
在那个女子以嫁人为终身事业的年代,
在那个要求门当户对的年代,
能有一对青年男女,不顾功名利禄,不顾家世财力,不顾权势名声,而立誓此生不负的,是极其难得的。这样歌颂爱情至上,反对包办婚姻的思想,在那个年代更是难得。
但是,剥开这层爱情故事的外衣,我们会发现,《西厢记》里,更多的是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文人雅士。
他们心性孤傲,也会委屈求全;
他们独善其身,也有侠义行径;
他们作奸犯科,也有高尚节操。
这里面的每个文人,单独拎出来,也都十分生动出彩。他们身上具有鲜明的矛盾点,可这些矛盾点却意外和谐地构成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
一、对立、矛盾的人物刻画,让剧中人物“活”了起来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中的文人,大都是矛盾的。就比如司马迁受了宫刑后,有写《史记》时的那种“九死不悔”的信念,也有着对上位者的谦卑与愚顺。
再比如钱谦益有以死报国的志向,可真正到了国破家亡,直面死亡时,又有着怯弱的一面。
文人的矛盾是很强烈的,就像剧中的郑恒,是最后出场的反派人物,可也带有文人的风骨。郑恒算不上什么正人君子,可以说是剧中唯一的文人中的小人,可是这样的人,在最后奸计败露之后,宁愿撞死而不愿受辱的做法,也是极具文人的志气与节操。
细读《西厢记》后会发现,这部戏剧里除了武斗的角色,大部分都算“腹有诗书”之人。
张生即张珙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有志青年,在剧中是文人的代表人物;崔莺莺作为相国家的小姐,自然也是熟读诗书,满腹才华,也是一个文人。
两位男女主角设定为文人,这不难理解,可仔细琢磨后会发觉相国老夫人、普救寺方丈,甚至是丫鬟红娘都有着文人的气息,也都带有着文人的矛盾。
这种感觉有点像古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两面神”雅努斯,不同的两面形成了独特的对立面。
就拿相国府老夫人在嫁女儿方面,一面想要守住相国的遗志,一面又想守住自己的信用,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再看普救寺方丈在为相国做法事时,顺带着也帮着张生的亡父亡母超度,不得已要说谎时,也有着矛盾点:一面是佛家中不打诳语的内心修养,一面是本性中天然的善良。
可也因着这样的对立与矛盾让剧中的人物“活”了起来。很生动,也很现实。就算撇开故事,每个人物也都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如果再撇开对古代文人的固定想象,我们还能从这个戏剧里看到,文人的另类面孔。有高尚不屈的精神,也有着日常生活中的平实和胆怯。
因此,与其说是另类面孔,不如说是文人的两面性,有好也有坏,两面的对立统一,组成了有血有肉之人。
二、戏剧中最有趣的矛盾文人——红娘
说红娘有趣,我想没人会反驳;然而,说红娘是文人,我想肯定有人不认同。不过既然我敢这么断定,自然是有原因的,这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红娘身处的环境;
二是红娘的作用。
下面我就这两个原因进行详细解说。
(1)红娘身处的环境
红娘作为相国府中崔莺莺小姐的贴身侍婢,说不上饱读诗书,但是耳濡目染下,还想成为白丁的可能性也不大。为什么呢?
我们都知道,崔莺莺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女子,有文采、有教养,这样的大家闺秀,身边服侍的人,自然不能太差,因为近侍不好,也会有损主人家的脸面。故而,从身处的环境来看,红娘有涵养的同时,再懂点诗文是最正常不过了。
(2)红娘的作用
作者取名为红娘,顾名思义自然是为男女主角牵线搭桥的作用,不过除却这个作用,红娘还是作者的“代言人”,传达作者思想的作用。
因此,细读原文后,我们会发现,红娘所说的话,不但有趣,也具有先进的思想。
红娘最有趣的地方也在于她的矛盾点。红娘作为丫鬟,要听命于主人,可是她真正的主人是老夫人,她可以说是老夫人派来服侍小姐的同时,也起到监视的作用。因而,每次在帮自家自家小姐与张生传递书信以及安排幽会之时,都是极其矛盾的。一面又怕挨老夫人的打,一面又过不了自己侠义心善的那一关,看着甚是有趣。
她一面抱怨自家小姐给她找罪受,一面又真真切切地撮合着这两个有情人。这种感觉特别像兄弟姐妹或是好朋友之间的那种情感,嘴里说着嫌弃,实际上又会相帮,而且是尽心尽力地提供帮助。
所以说,红娘是一个特别生动,也十分矛盾的文人。她贯穿整个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所说的话,很值得细品,而且越看越兴味。
三、剧中正反人物的对比,让文人的矛盾跃然纸上
我们都知道,张生所代表的是正派的文人形象,而郑恒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可就算如此,两人都具有文人的风骨。特别是郑恒,就像在上文中提到的,在奸佞小人行径的衬托下,那种文人的节操更是凸显了出来。
张生是这部戏剧中最有才华的人,同时也最具有反抗的精神人。张生比很多故事中的书生都要勇敢一些。就拿《白蛇传》中的许仙相比,张生就明显有自己的主见、有胆识,也勇于反抗。
张生在争取婚姻上是卯足了心力,他要与相国老夫人做抗争,还要跟莽夫孙飞虎智斗,还得打破自己以往一直崇尚的礼仪教化,这是极其不容易的。
特别是要与崔莺莺夜半相会时,一面是礼教,一面是爱情,那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将文人的高尚与庸俗进行了正面的碰撞,让张生这个人物跃然纸上。
张生时常都是矛盾的,他时而与命运抗争,时而又顺从了现实。他想要争取与崔莺莺厮守,可面对不堪的现实时,他又选择了自暴自弃,最终还是崔莺莺的勇敢拯救了他。
而郑恒呢,就更是矛盾的一个人了,换言之,就是完全对立的两面派人物。郑恒在前面几幕都是“先闻其名,未见其人”, 到故事接近尾声时才出现。郑恒是起到破坏作用的,用奸计坏张生和崔莺莺的结合,其结果可想而知自然是没有成功的。
可他在败露之后却是撞树而亡,这一幕是充满了戏剧性,可也体现出了文人的节操。
郑恒出场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因着他出自于书香门第的家族,作者也给予他文人的风骨,让他不至于辱没了门楣。
因此,细读原文后不难发现郑恒这个人物的矛盾性是最强烈的,也是最具有普通人的特性,偶尔有为一己之私而作恶的行为,可本性上又有着君子的凛然道义。这样的人物,明显就是将现实中的人物“藏”于纸上,对世人起到警示的作用。
四、总结
《西厢记》虽然只是一部戏剧,可其中浪漫的情诗和丰富的社会内涵,却是让其从流传至今的同时代作品中脱颖而出。
里面的诗词饱含情感的同时又兼具美感,例如夸姑娘好看时,是这么写的:
“兰麝香仍在,佩环声渐远。东风摇曳垂杨线,游丝牵惹桃花片,珠帘掩映芙蓉面。”
又例如在表达情思时,是这样的: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这样诗词多具有画面感呀。可见人人称颂的经典,都是值得细细读来的。
再说到社会内涵,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人写故事,无论是以“大团圆”结尾,还是以悲剧收场,里面都会隐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与阶级矛盾。像是《西厢记》中很明显的我们就能看出“安史之乱”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现象,以及自古以来,婚配的不合理现象。
在这些现象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文人志士的无奈,那就是作者王实甫的无奈。他有抨击社会时的激愤,却也有身陷于此的悲哀。故事中,每个人物的矛盾,其实也是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了作者的矛盾性。
所以说,作者写故事,何尝不是在写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