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亲爱的书友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从阅览书籍到视频学习再到自我感知,一个以我为例进行的环境心理分析对个人性格行为影响的细节分析诞生啦。
自我认知的开始前,先用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来开个头吧!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显然,个人成长环境对一个人成长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这其中的环境包括了起决定作用的原生家庭环境,其次是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关系在内的人际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等。而我恰恰是用童年治愈一生的那位小可爱。
不得不说父母的陪伴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小时候的自己自出生开始就一直在父母的庇护下长大,那时候家里有很好的经济来源,对比其他人来说算是小康水平。于是年幼时在父亲的溺爱与鼓励下,脑子里面天马行空,各种想法也都得到肯定,很自信,或许有盲目的自负,整个世界也好似都在围绕着自己转,一切也都那么顺畅,人聪明点子多也是幼儿园里各项才艺集中于身的小老师。
0-6:不懂事故,关注当下,关爱环绕,自信中自负,努力且向上
后来六岁家庭出了变故,这个事情也成为性格开始转变的一个切口。每天释放着惯出来的娇气,利用娇气创造回家的契机,以泪洗面。因为是第一次接触生离死别,才会格外的恐惧,但是好在爸爸回来了。虽然日子清苦,但爸爸总教我好人有好报坏人有坏报,也在身体力行的教着我为人处世,即使一直到现在,心里不同于其他人的善意一直是自己的行为准则。日子的清苦,也让爱臭美的自己没有衣服的搭配而变得不自信,这个不自信是穿丑的衣服没脸见人的丢人感。因为爸爸的意外,妈妈对爸爸也更残忍,对我也很冷漠,相应也有姥姥对我和爸爸的歧视。这些的这些都成为了自己爱憎分明的临界点,或许是自己对绝望与无奈的深切感知。
6-12:深于父爱,勇敢随性,虽有娇气,心满善意,亦有心底小自卑。
十二岁爸爸离开了我,一切变故从此开始,也是深层性格形成的原因。没有了爸爸的鼓励认同,每周都存在在妈妈的痛斥和姥姥不问冷暖的坏话报告中,七年级到高三结束,六年时光,好像环绕在耳边的都是基于金钱的谩骂,妈妈的关心好像也只是我给你钱还不是对你好,而冷了缺衣服病了需要看病好像都因为要花钱有了无尽的大喊大叫。也是这一时间,每天都在期待着明天:明天妈妈态度会改变,明天就可以征得妈妈同意打暑假工挣钱,明天就可以回家没有那么多骂自己的声音,明天就有人可以倾听我的声音看到自己的好而不是刻板的爱生气,明天就可以更好……这些对现实困难的逃避就成了构想未来而得到当下满足快乐的源泉,以至于到现在总是期待明天而忽略当下,实则是潜意识以过去记忆为行动指令而习惯性的做出逃避。我们的意识是很好的记忆大师,会在你想做的事情上设坎,只为让你不触碰曾经的痛苦而获得暂时的快乐。
在十二岁之后到高中毕业阶段,极度缺乏家人关爱的自己,学会了察言观色,在不触碰自己原则的基础上,少吃东西多干活,还会在妈妈和姨姨们刺激的话语中表现出她们极度不想要的情况——深夜放声大哭,即使那个当下确实没有和哭声对应的难过,还是希望通过这个她们厌恶的行为让她们关注我,意识到自己,意识到她们言语对我的伤害。也因为没有家人的关心理解,学校的人际也实现了个人情感的需要。现在来看,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也是基于父亲的良好教育环境才有了性格上的良好提现。但由于在家庭中的不顺也让自己极度害怕丢失好不容易有的胜似亲人的朋友,于是极度需要人际关系中的稳定——朋友间的和睦,这也是潜意识的现实反应,害怕当下状态重蹈家庭覆辙,接着就有了自己的极度表现,浮夸扮丑,创造一个点能拉回整体愉悦氛围。记得小时候家里流传的以白、大眼睛、声音甜为美,不符合大众审美的自己,在上大学前都不敢照镜子,即使自己很不认可她们的观念,但毕竟是大众,潜意识总会告诉自己别人也是这么觉得的。
12-18:朋友眼里的小太阳,家人眼里的loser。盼望明天到来,一切皆可改变。real反叛做自己,希望成果能认可。
后来上了大学,带着这样自卑情绪的自己遇见了喜欢的人,无疾而终,接触了小众文化,遇到了对的人,获得了认可与鼓励,找到了情绪的抒发点,凭借自己的任性挣取了工作的机会。可以买喜欢的衣服,爱吃的东西,去能去的地方。慢慢地,骨子里丢失的属于自己的自信,因为身边的人因为自己开始回归到自己身上,但是曾经对恐惧当下困难的事而期待与虚构美好明天的陋习没戒掉,对人际关系的维护胜过对自己的投入。而这一切也是因为对当下环境的困难与难熬,潜意识为逃避获得快乐而产生的行动
大学-现在:自信却不能立足当下,过多关注人际与人际亲密关系中的回应与关注。
从接触脑科学到心理学,虽然提起初中到高中时光,内心会隐隐作痛,但已经能坦然接受那段伤痛。心理学与脑科学也让自己对个人与身边人的情绪性格与行为的产生有了一定的认识,更加接受自己也更体谅了别人,知道了所谓的必要界限。
不过再看曾经家庭关系中完全痛苦的六年,会很感慨自己的坚强,能活下来真的很不错,所以更要爱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