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长矛闯进李渊的宫殿时,刀就架到李渊脖子上了,此时再大的权力也使不上了。为了保命,李渊只得顺势下台,退位时他给李世民留下了14个字,李世民不以为意,没想到,数年后字字应验。
玄武门之变,完全是李渊玩平衡术玩脱了。
李渊从起兵到建国,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但此时大唐帝国根基还不稳,政局动荡不安,外有各方政治势力盘根交错、虎视眈眈;内有三个儿子水火不容,两相对峙。
外部政治势力还好办,毕竟李渊有三个非常能干的儿子,尤其是老二李世民,军事才能了得,屡立战功。可以说李渊能够坐上皇位,全靠这三个能干的儿子。
打江山的时候,李渊唯恐自己的儿子能力不足,不能够成为自己得力的助手。为了让最能干的二儿子给自己卖命,在明明有嫡长子的情况下,不惜对他许下空头支票:
若事成,则天下皆汝所致,当以汝为太子。
结果等到天下平定后,还是遵从立嫡立长的宗法,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
虽然李渊也给了战功赫赫的老二李世民极大的封赏,先后封为司徒(三公之一)、尚书令(相当于宰相)、中书令(也相当于宰相),封无可封时,甚至创造了史无前例的天策上将的职位,地位仅次于皇帝和太子。李渊自以为做到了一碗水端平,却加速了儿子之间的兵戎相见。
先说说这个“天策上将”是个什么样的职位?
天策上将以天策府为办公机构,下设长史、司马、主簿等众多属官,有“自置官属”的特权,也就是说可以自行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的官员,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朝廷。
“自置官属”的特权为李世民招募人才,培养心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房玄龄、杜如晦、李勣、等一干人才就是李世民通过天策府设立的文学馆招募的。
而李世民作为天策府的天策上将,掌管军国征讨重事,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而他同时又是尚书令,权力等同宰相,宰相就是文官之首。
这意味着只要李世民愿意,他可以调动唐朝的任意一支军队;只要他愿意,他也可以号令百官。正是天策上将这一职位,使得李世民有了与太子相抗衡的筹码。
就说这样的权力,作为太子的李建成能不忌惮吗?别说是太子了,就是皇帝也得怕啊。所以对于李世民,李渊一直都是忌惮的。
李渊不仅忌惮李世民,也忌惮太子李建成。
李渊的原配窦氏生了四个儿子,其中第三个儿子李玄霸夭折,剩下的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能力都不错。
在李渊置三军正式起兵时,三军首领的位置都给了自家的这三个儿子,分别是陇西公李建成,领左军大都督;敦煌公李世民,领右边大都督;姑臧公李元吉,领中军。
当时,李建成28岁,李世民和李元吉,一个19岁,一个才14岁。李渊这么安排的目的,就是要把军事大权都牢牢掌握在自家人手中。
如此安排,避免了日后异姓王对皇权的威胁,但也为“玄武门之变”埋下了种子。
这三个儿子在常年的征战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势力,而且与外部的各方势力勾连极深,彼此盘根错节,尤其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
李建成的基本盘是李家的发家地关陇贵族以及以魏征为代表的山东氏族,是为太子党;李世民的基本盘则是以瓦岗系为主的军方以及文学馆十八学士,是为秦王党。
随着外部战争的胜利,这两个儿子的存在,实际上已经对李渊的统治造成了威胁,幸好李元吉知道自己的实力比不上这两位哥哥,没有形成第三极,而是投靠了太子党。
为了能够坐稳皇位,李渊也和其他的帝王一样,在这两个儿子之间玩起了平衡术,哪一方的势力占了上风,他就打压一下这一方,哪一方的势力落了下风,他就扶持一下。
两个儿子之间互相争斗,也就无暇顾及他爸爸手中的权力了。《琅琊榜》当中,梁成帝对他的两个儿子,太子萧景宣和誉王萧景恒也是用的平衡术。
但李渊高估了自己的威望和能力,以为自己可以很好地把握局势平衡朝局,却忽略了平衡术在一种情况下是不适用的,这个情况叫“零和博弈”,所谓“零和博弈”是指说双方不存在妥协的可能性,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的是皇位,皇位只有一个,不存在妥协的可能性,而且双方矛盾由来已久,结下了很深的仇恨,将来无论是谁当上皇帝,都会把另一方给灭了。
原本,李渊的平衡术还是起到一些效果的,至少他从两个儿子那里收回了兵权,并初步完成了中央集权。但是之后三大事件的爆发,让李渊的平衡术彻底玩脱了。
1、偏听枕边风
李渊是个好色的皇帝,后宫妃子众多,儿女也众多。为了能给自己的孩子和家族争一个未来,这些后宫妃子就把目光投向前朝,结交年长的皇子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面对小妈们献来的殷勤,三个儿子采取的态度不尽相同。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仅积极迎合,甚至主动巴结、贿赂,企图用枕边风巩固自己的地位。
而李世民的态度恰好相反,不仅不迎合,还对这些小妈们“六亲不认”,遭来了小妈们的集体嫉恨,经常在李渊面前称赞太子而诋毁秦王。
李渊这个人是个耙耳朵,他的宠妃们说什么他都信,一味地压制李世民。
妃嫔们就跟李渊说,李世民嫉恨他们,将来如果李渊作古后,她们和她们的孩子必然不为秦王所容。相反,太子仁爱孝顺,将来把她们托付给太子,必然能获得保全。
至此,李渊就彻底断了要改立太子的念头,把李世民逼到了墙角,对他越来越疏远。
2、杨文干谋反
李建成令他的亲信庆州都督杨文干秘密组织一支2000多人的长林兵,又从燕王李艺那里调来了300骑兵,安置在皇宫周围,然后又偷偷给杨文干送装备,结果就被人告发了。
这是要搞政变的节奏啊!
此时,正在避暑行宫里的李渊得知后非常愤怒,亲下诏书传召李建成。李建成十分害怕,他的幕僚有劝他干脆发兵起事的,有劝他去向李渊认罪的。
思量再三,李建成还是决定去向李渊认罪。李渊将李建成囚禁并派人去传召杨文干,结果杨文干直接起兵造反了,吓得李渊赶紧让李世民调兵去平叛,自己连夜离开避暑行宫逃难去了。
临行前,李渊向李世民承诺,平叛后要立他为太子,将李建成发配到兵力薄弱的蜀中去当蜀王。
可等到李世民平叛了杨文干后,朝中李建成的势力以及后宫嫔妃纷纷站出来替李建成喊冤,并为李建成求情。
或许李渊冷静下来后,也觉得这起事件蹊跷得很,就把这件事情定性为“兄弟关系不和”导致,将罪责分别推给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手下。
最后,李建成还是太子,毫发无伤。但两人的关系也因此更加无法调和。
3、东西两京分治
眼见着两兄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可调和了,李渊就想要效仿汉朝梁孝王的故事。
梁孝王刘武有平叛七国之乱之功,又是窦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故而得到的赏赐不计其数,泰山以北的地区共40多个城市都归其所有,而且还有天子赏赐的旌旗,出行排场比拟天子。
李渊就想让李世民去洛阳,承诺陕州以东的地区都归李世民。
李渊自以为自己这个办法很好,但他没有想过他的两个儿子和窦太后的两个儿子不同。将李世民赶到洛阳,就代表了他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独立的军队,对于李建成来讲,威胁更大了,还不如留在京城更好对付。
于是,他就暗中让人去跟李渊密奏,说李世民身边的人在知道要去洛阳后,都非常高兴,这让李渊认为李世民是想要以洛阳为根据地起事,李渊思考再三,觉得确实这个方法不好,东西分治的方案宣布流产,而太子党和秦王党的战争也一触即发,就等着一个火引子。
这个火引子就是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人侵犯河中地区。李建成便想借此机会夺取兵权,并将秦王府的团队瓦解。
他先是推荐齐王李元吉代替李世民领军抵抗突厥入侵,然后李元吉趁机请求让秦王的得力干将尉迟恭、程知节、段志玄和秦琼与他随行,还亲自检阅并挑选秦王帐下的精锐士兵到自己帐下以增强自己军队的实力。
而在此前,李建成和李世民通过诬陷,已经将秦王府的两大智囊斥逐出秦王府。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计划,是趁着出征,李世民身边都没人的时候,让勇士在帐幕里将李世民杀死,然后骗李渊说李世民是暴病身亡。
但这一计划,被李世民安插的眼线知道了,秦王府上下包括长孙无忌、程咬金、尉迟恭都建议李世民要先发制人,若李建成的计划得逞,天策府的所有人都是死路一条。
就这样,玄武门之变爆发了。
综上,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党和李世民为首的秦王党,早晚都会有一场生死战的。
即使他们顾及兄弟情,不愿意厮杀,他们背后的团队也不会同意,因为这不仅关乎着他们的前途,更关乎着他们的性命,最终一定有一方是要落得个被屠戮的下场,就看谁先下手了。
而李渊对于自己的政治能力和对皇权的统治地位,显然过于自信了。事实上,皇帝并不具有绝对的权力,他不过是作为贵族的代理人,相当于这个国家的CEO。
皇帝虽然因为得到了代表贵族集团的认可和支持,坐在了CEO这个位置上,但是社会上还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存在,他们为了各自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利益,与以皇帝为代表的利益集团进行博弈和较量。
而皇帝要能在博弈当中拥有最高权力的话语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拥有绝对实力。即军队,要知道政权是从枪杆子里出来的。
二,符合纯正法统。即要符合古代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比如君是君臣是臣,违反了就是不合法的,称之为谋反,比如曹操虽然实力强大,但也只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敢称帝。再比如嫡长子继承制。
李世民和李建成之所以会在争储的过程中形成拉据,就是因为这两人都只具备其中的一个条件而已。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两个条件都拥有了,李渊则失去了第一个条件,他只能向李世民妥协。
尉迟恭身穿铠甲,手持兵器出现在李渊面前说的话就是最好的证明:
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
潜台词就是说,秦王已经控制了军队,你们如果配合嘛,该升官的升官该发财的发财,如果不配合嘛,下场就是跟太子齐王一样了。
理论上,太子李建成死了,李渊也很快就立李世民为皇太子,看上去一切都皆大欢喜,李渊为什么不等自己百年后让李世民接班,而是要主动禅位呢?
因为李渊知道自己的平衡术玩脱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死了,就再也没有人可以用来平衡李世民的权力。
而且秦王除了有天策府的人之外,李渊身边的很多大臣,比如萧瑀、宇文化及,其实早就是秦王的人了,自己的权力已经被架空了,他已经没有能力控制李世民了,这个皇帝再当下去也只能是傀儡。
退一步来讲,即使李渊有能力与李世民抗衡,他也不愿意。因为李渊的性格本身就不够狠,时常把皇帝和父亲的角色混在一起,这也是他的儿子们会互相残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尉迟恭的出现,对于李渊来讲,还释放了另一个讯号,那就是李世民背后参与政变的那些功臣,他们也不会让李渊安稳地坐在皇位上的,毕竟他们参与了事变,也会担心会遭到李渊的清算,只有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是李世民,他们才会安心。
在种种考量之下,禅位是李渊最好的选择。
而李世民接下来的一个动作,让李渊下了最后的决心,他不顾李渊的请求,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一共10人全都杀死时,李渊心灰意冷,撂下了14个字:
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
就把皇位让给李世民,自己去当太上皇了。
没想到,这句话在数年后真的应验了!
李世民“弑兄夺位”的行为给他的儿子们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14个儿子当除了3个夭折和2个善终之外,其他9个儿子中,4个死于皇位争压,5个死于谋反,不得不令人感到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