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磁器口有三绝:花生、豆腐和鸡杂。民国以后,花生的制作就已经失传了。据说,有一年当地政府想要挖掘和恢复花生这一绝,这个消息引起了一批旅居(逃亡)在国外(主要是美国)的老人的关注。只是当这些曾追随国民政府流落重庆的老人品尝了重新开发的磁器口花生后,便异口同声地宣称新开发的花生根本没有原来的味道。于是挖掘和恢复的工作也就随之偃旗息鼓,不了了之了。今天的磁器口,依然名声在外的三绝就只有鸡杂了。
磁器口之行原本有很多美食计划:午餐在歌乐山品尝辣子鸡,晚餐就在磁器口吃鸡杂。中间的时光,有着无数小吃的磁器口足以让你担心自己的胃馕是否还有足够的空间。
上午的一场雨冲走了辣子鸡,我们直到中午过后才来到磁器口,出发前的一碗重庆豌杂面还沉甸甸地坠在胃中,根本不给辣子鸡腾出以一点空间来。“午饭就算了吧,吃不下了。”倪儿乐呵呵地说,她对美食的追求没有我执着。“唉......”我轻叹了一口气,心里真得有些遗憾,但也知道她说的是事实。“我们就逛磁器口吧,中间再看场变脸,饿了,就去吃鸡杂。”我快速地重新制定了计划。
鸡杂,就是鸡的内脏做成的杂烩。当初做计划时说是要吃鸡杂,倪儿看向我的目光就充满了不可思议。“你不开玩笑吧?”的确,就在来重庆前,鸡杂这种东西从来就没有上过我的菜谱。每每想起嘴里不知道嚼着是什么东西的时候,就会从心底涌起一种难以言状的抵触和恶心。“真的,吃鸡杂。”我认真地回答,然后又笑了:“我发现最近在吃的上面,我勇敢了很多。难道你没发觉?”倪儿也笑了。即便平时没注意这点,一经提起,她很快也就能够总结出这几年我的变化:先是大肠,然后是羊头、羊蹄、羊腰子,再然后是鹅肠、鸭肠,还有羊杂,现在是鸡杂了。
磁器口有很多家做鸡杂的饭店,最有名的,或者说在网上最有名的是“千年古镇鸡杂”和“茂庄古镇鸡杂”。两家店面对面坐落在主街的中部,离著名的陈麻花店不远。几乎所有炸磁器口吃过鸡杂并写了攻略的人都会提到这两家店的鸡杂和毛血旺。里面还有自称老重的庆或者在这一带读了几年书的人。而我们也打算照本宣科地在这两家里选择一家。“选哪一家,就看你最先顶不住哪家大妈的热情。呵呵......”
在经过两家店的门口时,我向店里张望了一下。两家店的铺面都不大,甚至可以说很小,摆不下几张桌子,我的心里不由地起了一丝的怀疑:“这么小的店,能容下几个客人?这可是网红店,不至于吧!难道没有想象的那么热门,或者到了饭点要排很长的队?”想到排队,我有些不寒而栗。
小师妹直接否定了我们的想法:“那两家店吃的东西很少,只有鸡杂。我们去另外一家。“小师妹工作的重庆大学距离磁器口很近,坐公交也就是两三站的距离。听说我们在瓷器口,便在忙完手头的工作后,直接就过来了。“我们去江边,找个楼上的位置,可以看到江景。”小师妹带着我们来到主街尽头,江边的第一家饭店。小师妹跟店里的人说了几句话后,掉头走出门。“楼上不开,我们换一家。”
“码头会”这家饭店就在我们离开的那家店的边上,离江岸远一点,但因为台阶的原因地势却要高一些。饭店面积很大,共有三层。其中第二层是看戏、喝茶的所在。可能是江边正在施工的原因,也许是时间还早,店里的客人极少,一楼的员工在洒水拖地,二楼的看台也是空空荡荡。我们直接上了三楼,在露台上照了一张靠边的桌子。宽敞的露台上摆放着许多植物盆栽,和楼下高大的树木一起,把整个露台映籿得郁郁葱葱。从桌边望去,嘉陵江从眼前缓缓流过,只是施工的环境和机器完全破坏了这份本应有的宁静和雅致。跟楼下一样,露台上也是空空荡荡,只有我们三个客人和两个服务员。“这跟我选择饭店的原则不符啊。”我心里自嘲着。
鸡杂是放在一个金属色的铁皮锅中,满满的,堆出了一个小小的山尖。乳白色和不同深浅褐色的鸡杂中最醒目的是鲜艳的红色辣椒和黑棕色的木耳,白色的花菜碎等配菜则混杂在小山的缝隙中,散布的辣椒籽和花椒粒让这道菜还未入口便已经是鲜、香、麻、辣的样子了。铁锅子放在一个燃气炉上,炉子开着小火慢慢地炖着锅子里的食物。浓郁的味道完全掩盖了鸡杂可能有的异味,鸡杂或香脆或绵软也给了我非常独特的感觉 - 那是与酥烂的红烧肉和鲜嫩的牛排以及软韧的烤肉完全不同的口感。我吃了很多,倪儿和小师妹更多的只是关注于她们的谈话,而我则更多的关注于眼前的食物。
小师妹点的另外一道菜是豆皮。她说:豆皮也是磁器口的特色。我不知道磁器口三绝里的豆腐是不是就是豆皮。端上来的菜肴是豆皮切成片和鲜笋块与红椒片烹饪后再用淀粉勾芡了的。而豆皮,看上去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豆百叶。江南的豆百叶根据其厚度有薄百叶、中百叶和厚百叶之分,而盘子里的豆皮应该是中百叶了。
豆百叶在江南是寻常的食材,所以磁器口的豆皮也未能使我有惊喜的感觉。反而是鸡杂,这个我未曾,或者未敢尝试的东西更吸引我。我吃了很多。倪儿和小师妹更多的只是关注于她们的谈话,而我则是一口接着一口吃着,直到锅子里只剩下红艳的辣椒和一汪红色的汤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