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南京师范大学幼教省培感悟
菏泽市成武县——高启兰
首先感恩山东省教育厅项目办为我们创造了这样难得的学习机会,使我们渴望“量变到质变”的梦想得以变成现实.
南京师范大学的领导和老师们的良苦用心,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每一个专题,使我们这些来自一线的老师素质得以提升.
经过这几天的学习,我好像从里到外受到了一次洗礼,是对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理念的转变,但感觉又都是幸福而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能聆听到权威专家不同的课程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碰撞,众多的疑问在专家教授那里得到了解决,每一天都有丰硕的收获,想把这些理念和知识带回去和大家分享.
特别通过邵泽斌教授讲的《精神成长与学前游戏化课程》的学习,他颠覆了我对游戏的从新认识,他诠释了什么是真正游戏、游戏的价值以及游戏化课程与生命的关系.使我从知识和思维方式上以及情感上更进一步有了不同的感受和感悟.
人类游戏有宝贵的两类资源:人性的资源和童年的资源.什么是人类资源?它是人类的本能,是高贵的本能,是德行资源.游戏就是捍卫这两种资源,保卫这两种资源,激活这两种资源,开发这两种资源,是智慧的资源,创造性资源.而童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游戏是童年本真的表现,游戏是一种独立性的表现,一种创作性的表现,对生命一种类的资源,本身性本能的感觉.儿童身上蕴含着游戏创造力旺盛力,儿童游戏动力最强,儿童的体验感最强.
如果在儿童阶段没有很好的参与游戏体验游戏,到了成年不可能会有游戏中创造力,也不可能有专业的创造力,儿童时期没有丰满的、聪明的、充满活力的、自由的、自主的这种游戏状态,成人以后的生活状态是非常干瘪的、非常困乏的、也是非常的浮夸,那么童年生活也就不可能幸福.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儿童没来的及过一种富饶的游戏生活就过早的进入了成人的功利生活,这是我们教育的最大问题.
如果我们教师以游戏的心态去教学,这是我们教育最有希望的时代.逗着孩子玩的老师才是好教师.我们今天的问题不在于缺少目标导向,不在于我们工作缺少管理化、体系化,而我们的问题恰恰在于目标太明确、太管制化、太假化,老师搞课题评职称,这就是教育的失望.
为什么回归游戏的精神体系?回归我们生命的生机勃勃?回归我们艺术的生机勃勃?回归我们教育的生机勃勃?回归我们课堂的生机勃勃?在现在体质下的框架下,只要我们的教育、文化、艺术、家庭散发出传统教育的勃勃生机与温暖体系.
游戏没有考核没有评价只有创造力,所以只有人才有游戏,只有人才能把理性、感性、激情、非理性最美妙融合在一起,这就叫游戏.
动物生活在本能之中,人不仅生活本能之中,他还生活在艺术审美之中,这是人类的一种天性,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高贵品质,人有创造力,有精神生活,人有联想能力,有审美感,有德行素养,这是人类几千年进化来的一种高贵时期,游戏的过程就是儿童主动打开人类文明和积淀的过程,打开生命资源的过程,所以说人只有在游戏才是一个人,没有游戏品质、没有游戏方式的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看一个人是不是一个健全的人,就看他会不会游戏.会不会交流游戏与生命中的关系,交流游戏的价值,真正的儿童游戏是为成年的游戏做准备,儿童的游戏是为成年人的游戏打底色,我们现在不但儿童没有游戏,成年人也没有游戏,这是我们教育中的危险信号.
总之,没有经历游戏的人生,就是不完整的人生,就不可能有富饶的童年,更没有幸福的成年.可见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它会影响孩子的一生,那我们应该怎样在孩子生命成长过程中把游戏的价值充分利用发挥?怎样给孩子的游戏提供时间空间的保证?怎样把真正的游戏还给孩子?使孩子们有一个富饶的、自由的、活跃的、温暖的、金色的、明亮的、快乐的童年.
通过学习不但使我掌握了许多专业理论知识.也使我了解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是一种对思想的陶冶,知识的启发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幼教理论基础,有效提高自己对幼儿园教学活动、区域活动的组织能力,让我们看孩子的时候更要用一种敬畏的心情和发展的眼光去对待,这一段时间的培训,我觉得重要的不是学技能、学模式,而是学一种思想一种促进孩子主动探究学习为主的思想以及促进教师原创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