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精神分析中的第二个阶段“肛欲期”,是指人在一到三岁,就开始了走路、说话等一些实践活动。这个阶段,小孩子本身是满怀好奇毫无畏惧地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在行动中逐渐学着掌控自己的身体和他所面对的物质世界。如果父母或抚养人给予适当的控制和支持,儿童就会勇敢地去探索并在取得成功后,形成一种有行动力的品质就是“行”。这个时候如果发展的好,他就会在成年后勇于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并为之努力奋斗,争取实现;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坚持行动。他会对现实世界保持有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和理解力,从而能够与现实世界保持不断地对话和交流,以争取达到自己的目标。反之,在成年后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例如,可能会沉迷幻想,不敢把想法付诸于实践;或者在实践中因为行动力欠佳常常以失败而告终;也可能缺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与他人的合作中缺少耐心和包容心而表现的比较暴躁粗鲁。
这往往都跟儿童早期的实践阶段,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够恰当有关。比如在孩子充满行动欲望的时候,受到了打压和阻断;或者父母在行为上对孩子管束过于严格,孩子在成年以后就会变得谨小慎微,没有勇气去探索,也没有勇气去面对失败。因为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这一件事做失败了,而是可能会因此失去父母的爱。如果父母过于保护,为了避免危险而限制孩子的行动,孩子就会对行动产生一种恐惧,成年以后可能就会变得行动力差,沉于幻想或者拖延。没有行动也就没有成就,没有成就,自然会损害自我效能感和自信心。所以,人是通过在行动中获得外在成就感和自信心的。
由此联系到我自己,往往就是想的过多,行动力比较差,做事情常常畏首畏尾,经常拖延。固然可能跟那个时候经受过打压有关系,但更多的应该是保护,过度的保护。因为怕我被摔着而不让学自行车,以至于在上班之后才边学边用的我常常跟人家碰车,即使人家不动,我照样还能撞上去。这自然跟当年该练习行动的时候被过度保护和限制有关,但在这过度的保护和限制里,我也读到了父母对我的爱。
还有女儿。用老公的话说,女儿在这一点上特别像我,绝对遗传了我的拖延症,甚至更有选择困难症。每次一到有什么需要选择的时候,她都是反反复复想过来想过去,其实就是畏惧,瞻前顾后。怕选择之后后悔,当然也是不够敢于承担选择的责任和后果。
我一直在想,这真的是遗传了我吗?追寻女儿成长的足迹,我总会想起女儿五六岁时候的那次比赛,总觉得欠女儿一个对不起。五岁多的女儿在获得了全县第一次儿童文艺大赛冠军之后的第二次比赛中,比第一名仅差零点五分没有蝉联。求胜心切的我当时昏了头,把女儿大吵一顿,说她哪个动作没有做好。事后我就感觉到自己做的很不好,想想不是非常正常吗?人家举办单位不可能一直让你一个人总当冠军呀,而且天外有天,我错失了一个多好的让女儿正确面对失败的机会。随着时间推移,自己慢慢地学习和成长,越发觉得自己当时做的可能对女儿的性格影响很大。
不过女儿也曾说过另外一件事。小学二年级时,我当时在外地,老公带着她。有一次女儿忘带红领巾,老师把她叫到办公室训斥一顿,并让她蹲在办公桌下面,她说这个给她的印象特别特别深刻。我当时一听马上心疼地说,“为什么不告诉我们呢?”她笑笑说:“都过去了,不知道当时为什么没跟大人说,可能确实觉得自己做错了吧。”
现在想想女儿当时的情境,妈妈不在身边,又不像现在有手机可以每天联系。爸爸又是天天忙的很,动不动就把她送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家,她能跟谁说?说了又能怎样呢?我去找她老师理论吗?是不是至少可以安抚她的情绪,可以吗?我自己做的不也不好吗?所以无论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师,即使为自己,也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跟女儿一样,即使是我自己,无论在哪个方面出现问题也都很正常。就像我们无法要求我们的父母老师所有地方都做的完美一样,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局限与不足。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现在,不是要跟谁算账,或者推脱责任,只是为了自己更好的成长。放下不应该背负的怨恨,轻装前行,告诉自己:前方或许还有更大风雨,感谢曾经的现在的自己,我们依然可以无所畏惧风雨兼程。学着抱抱自己吧:没关系,都过去了,会好起来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本来想把题目写成《我好像又欠女儿一个对不起》,随即又想,就像我无法要求别人怎么对我一样,这个对不起不给也罢,也让她自己慢慢成长吧。或者我们都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跟自己的过去和解。
就像我在我的成长里看到了父母的保护和疼爱,女儿或许也可以看到我的希冀和期待。爱应该是主题,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或者时间早晚不同。时过境迁事过境迁,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以变化的观点看待人和事,放下执念,其实就是放过自己。往前看,山高水远,开心眼前每一天吧!
生活的本相就不完美,不完美才是最真实的生活。所以,接受现实,接纳自己,活在当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