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 科技概念股|21世纪核心科技之首,纳米光学
纳米光学的定义
纳米光学:研究光在纳米尺度的特征和规律。随着纳米技术进展,材料科学已经突破到了纳米尺度。纳米尺度是宏观、微观之间的跨界学科。我们生活在宏观的牛顿力学的层面,对微观的量子世界难以直接了解。纳米材料既显露微观特性又保留宏观特性,不仅产生新物质,还会产生新特性。例如蝴蝶翅膀本身无色,但由于它在纳米尺度上的结构不同,造成它反射光的特性不同,在阳光下显示出五彩斑斓的色彩。目前,在液晶屏(尤其显示器技术)上已大量利用纳米尺度结构特性,使显示色彩更加真实绚烂。
纳米光学的广泛应用
纳米光学虽然是纳米科学的子集,但本身影响广泛、涵盖领域广阔。1、生物:光学显微镜、生物活体染色例如通过给老鼠体内注射荧光物质,观测老鼠体内血管运动情况。未来应用到人体,将更早通过体检发现心脑血管栓塞类疾病。2、工业:纳米激光器(加州伯克利分校张翔教授)3、显示器:量子点技术、选择性散射的透明材料Quantum dot量子点技术(加州伯克利分校杨培东教授),使液晶屏颜色更加丰富逼真。Marin Soljacic教授研发出选择性散射的透明材料,可以在透明材料上播放视频影像,目前正在通过创业实现产品市场化。国外有家Bleen公司声称能够利用全息投影同时投影出光亮和黑暗,不符合光学原理;在投资时,一定要锻炼出对骗子的识别能力。 4、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目前量子计算机非常热门,例如D-Wave获得谷歌投资并且即将投入实际应用,但D-Wave量子计算机是利用量子隧道效应来做某些特殊演算,并不能做通用型计算机。利用量子比特原理进行演算的通用型量子计算机非常复杂,离实现大规模应用还非常遥远。 一方面,传统计算机发展已逐渐接近尾声,难以继续突破。另一方面,替代性技术——量子计算机还不够成熟,但光子计算机可能更易发展,具有环境简单、不需散热、速度极快等优势。5、军事应用:隐身衣技术张翔教授的技术前提是需要一个可以隐身的背景,与背景进行融合;材料已经可以制作,更接近产品化阶段。杜克大学的技术是使光能够透过隐身衣继续向后投射,实现完全隐身;材料需要比纳米更细微的结构来实现,目前产业上还无法支持,产品化还很遥远。中国的隐身技术已达到世界前沿水平。
吴军 第183封信丨未来商业的特点(4):合作经济
在过去的几年里一直在讲两个概念,颠覆性创新和“互联网+”。
颠覆性创新是需要的,但是这些年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颠覆性的成果,这不仅是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如此。至于“互联网+”,这个概念几年前很热,但是由于没有产生什么像样的成果,因此如果今天大家拿这个概念去融资,恐怕没有什么人愿意投。
那么,是什么让这两个概念走下神坛的呢?
从根本上讲,这两个提法在一开始就被理解偏了!颠覆性创新是需要的,但是世界上这样的创新并不多,而且很多时候是不可期望的,更多的时候,新技术并不颠覆原有的产业,而是让它改头换面。
至于“互联网+”,从逻辑上讲这只有加法公式的一半,大家马上会问加什么?很多人误以为有了互联网,什么都可以往上套,这无异于闭门造车,最后除了概念剩不下什么。今天的互联网有点像100年前的电话,不同的是前者更方便,更先进。有意思的是,100年来,电话在改变很多产业时,并没有人炒作什么“电话+”的概念。如果这么对比,就不难发现所谓的“互联网+”不过是一个大家理解都不很相同的概念。
那么正确的提法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合作经济。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今天的很多行业当时已经存在了,比如手工制造、采矿业、交通运输等等。蒸汽机的出现,并没有让它们消失,而是让它们得以升级,或者以另一个形式出现了。以瓷器制造业为例,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行业,在蒸汽机发明之前已经存在了近千年。但是当蒸汽机出现后,瓦特和博尔顿的朋友韦奇伍德率先将它使用到瓷器制造业上,从而彻底改变了行业,而且让这个产业从供不应求变成了供大于求。之后,很多行业采用了蒸汽机。因此,第一次工业革命可以总结为:原有产业+蒸汽机=新产业。
上述现象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又一次得到了验证。在电被发明之前,今天80%以上的产业已经存在了,但是电的发明让它们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比如使用电解的方式制造铜,可以得到廉价高纯度的精铜,这样就改变了持续了4000多年的冶铜业。因此,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也可以总结为:原有产业+电=新产业。
类似地,在信息革命中,原有产业+计算机(或者半导体)=新产业。从这个范式中我们可以看出,新的技术和原有产业更多地是合作关系,而不是颠覆关系。在互联网时代,银行业、广告业、零售业并没有消失,而是以新的更有效率的形式存在下去了。
为什么产业的变革会呈现这样的规律呢?因为那些经过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产业,是人类所必需的,自然有它们存在下去的意义。新的技术并不是让它们消失,而是让它们改头换面。因此,要想让新技术起到改变世界的作用,就需要研究现有产业,在深刻认识那些产业的规律后,将新技术用于这些产业。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原有产业+互联网=新产业,更直白地说,原有产业是入手点。很多时候,掌握了一点新技术的人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他们鄙视原有产业,高高在上,最后在外面转了一圈,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原点,而那些“新技术”已经落伍了。在今天的大数据和机器智能时代,上述规律依然成立。
很多创业的朋友在问,在未来的智能时代,小公司看似没有多少机会,因为像Google、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和百度等大公司有条件聘用最好的人工智能(包括机器学习)专家,拥有更多的数据和机器资源。这种想法,依然局限在以自己的那点新技术为中心的牢笼中,这些小公司的创业者要做的不是和上述大公司比拼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技术,而是去和现有产业合作,使用新技术,完成那些产业的升级。这就是我说的合作经济。
在未来的时代,有三种公司能够受益于智能技术,除了上面提到的技术领先的大公司,还包括具有大量数据的传统公司,比如电信运营商、银行,甚至是地方政府,这是第二类受益者。此外,第三类是那些愿意深入到原有产业中,了解在那些产业中有什么可以通过智能技术解决的问题,然后用新技术解决它们,从而让原有产业得到升级的公司。
当然,这是一种苦活、脏活,而且一开始是低利润的工作。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大公司才不愿意自己来做这件事情,才给了小公司机会。很多做人工智能的小公司在寻求融资时,总是在说自己的技术比Google好,比阿里巴巴新,这种可能性近乎为零,而且这种说法投资人也不会相信。今天,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数据和计算机数量,没有这个基础,即使最著名的大学也难以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这也是像斯坦福教授李飞飞这样全球最顶级的人工智能专家都要到Google工作一段时间的原因。像MIT(麻省理工学院)这样知名的学府,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如果以李飞飞的学术水平尚且做不到能挑战大公司,那么几个刚出道的人办一个小公司在基础技术上和大公司死磕,显然不是正确的做法了。而另一方面,现有产业有如此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而它们没有技术力量和相应的基因来解决,这就给创业公司以机会。因此,合作是今后创业的方式,也将是未来经济的特点。
万维钢 日课166丨索罗斯的见识
《意会》今天讲“金融大鳄”索罗斯的交易手段。
“风险投资人”是个非常高调的职业,他们经常表达自己的思想,到处给人指点江山。而对比之下,金融交易员,虽然可能同样有钱、甚至更有钱,似乎就比较低调。同样是以钱生钱,“投资”,针对的是一项一项的事业,总要长期持有一些资产;而金融交易都是快速的买卖,纯属投机,这些人也有思想吗?有思想。至少有两位交易员,经常跟别人讲他们的思想。一位是我们熟悉的纳西姆·塔勒布,也就是《黑天鹅》、《反脆弱》这些书的作者。塔勒布在交易上也很成功,喜欢做空,但是没有特别轰动的大手笔,所以我们一般都当他是个哲学家 —— 或者至少是个作家。另一位就是著名的乔治·索罗斯。索罗斯平生做过很多大事,有时候正好赶上别人国运转变,世人就把他当成能左右一国之命运的厉害人物。人们非常想学习索罗斯的交易秘诀,但索罗斯内心深处其实希望别人拿他当哲学家。
索罗斯基本没有原创思想,比塔勒布差远了。但索罗斯,很善于运用思想。
1.索罗斯的大手笔
1992年9月初,欧洲货币市场有一个巨大的悬念。所以这个悬念就是德国会不会调低利率。索罗斯和两个助手判断,德国一定不会调低利率,英国一定让英镑贬值。他们对这个判断有95%的把握。他们还计算出,如果这时候做空英镑,失败,则损失1%;成功,则赚到15%到20%。这是一个根本不需要犹豫的赌局。
索罗斯下重注做空英镑,他的“量子基金”十几天之内就赚了10亿美元,其中索罗斯个人财富增加了6亿5000万美元。而英国政府 —— 确切的说是英国纳税人 —— 损失了相当于38亿美元。
很多人谴责索罗斯,说你这是不是恶意做空?可是谁也不能把他怎么样,索罗斯只是一个按规则行事的交易员。当然,索罗斯占了便宜,也并没有像查理·芒格那样说“要得到你想要的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你自己配得上它”这种漂亮话。那么索罗斯是否“配得上”这次成功交易呢?当时和他一起作出决策的两个助手之一,罗伯特·约翰逊,逊跟《意会》作者麦兹伯格,解释了他们当时的决策逻辑。
索罗斯三人组,下了很大功夫研究当时的各方形势,仔细研读了德意志联邦银行行长的每一篇讲话。而他们之所以做出德国一定维持高利率的判断,最根本的,是对德国历史的把握 —— 索罗斯断定,德国官员一定一定不会允许德国出现通货膨胀。—— 因为当年希特勒之所以崛起,之所以获得那么多支持,就是因为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德国人心头的噩梦,避免通货膨胀几乎就是德国的意识形态。对欧洲的责任再重要,也没有这个重要。与此同时,三人组还断定英国一定不会允许本国出现通货紧缩,因为英国的短期信贷市场受不了。那么结论就是英镑必然贬值。
我们看看这个决策过程。索罗斯是做金融交易的,这样的人似乎应该专门和数据打交道,可是整个决策过程中的关键思想,根本不是数字。数字只是帮助他们估算成本和收益。事实上,约翰逊对麦兹伯格说,“所谓数据,可不仅仅是数字。很多数据是不能量化的 —— 比如说经验、报纸文章、故事、人们私下的对话……”这正是麦兹伯格这本书的立场。麦兹伯格说,索罗斯之所以能做出正确判断,他用的不仅仅是通常意义上的市场知识,他是对四种不同类型知识的综合运用。
2.四种知识
“知识”这个词听起来很简单,其实如果深究的话非常不简单。哲学家把知识分为了四种。第一种叫“客观知识”。光速是多少,12+12等于几,这些知识就是客观知识。一切自然科学,都是客观知识。客观知识的特点是它跟你的“视角”无关,不管你是谁,你都得承认客观知识。因为客观知识非常过硬,搞社会科学的学者很想把“社会科学”变成客观知识。其实你从“社会科学”这个词就能看出来,物理学就叫物理学,并不叫什么“物理科学” —— 在名字里加个“科学”,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现。更进一步,学者们把符合客观知识的行为叫做“理性”,不能用客观知识描写的,叫做“非理性”,于是市场就常常被说成是“非理性的”。其实要点在于,世界上并不只有“客观知识”这一种知识。
第二种叫“主观知识”。你说你饿了,你说你脖子疼,这就是一个主观知识。我们没感到你饿也没感到你疼,我们甚至很难精确测量你到底疼不疼,但是我们尊重你的说法,可以接受这个知识。主观知识,就是个人的各种感受。感受本质上就是很难测量的,其实你也很难说清你到底“饿”到了什么程度。
第三种叫“共享知识”。共享知识是一群人共享的主观知识,比如说文化和公共情绪。德国人惧怕通货膨胀,这就是一个共享知识。文化和情绪是无法量化测量的,但是真实存在,而且还可能根据不同情况变化。捕捉这样的知识,你必须“理解”。
第四种叫“感觉知识”。感觉知识说的是专家对所在环境、对各种数据的一种直观感受,一种直觉反应。比如一个特别有经验的交易员能“感觉到”今天的市场有问题。这种感觉其实是人脑对大量信息综合处理之后的一种反应,有时候还能表现为身体上的生理反应,比如说后背痛、咳嗽。可能你感受到风险,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就会让你的身体感到不适。一般的交易员,那些拥有数学和物理学位的高材生,玩各种复杂的交易模型,其实都停留在了客观知识。各种交易数据、经济指标、财务报表,都是公开的量化的信息,无非是比谁的模型厉害。我们知道高度竞争的环境里各家的东西会发生“同质化”的演化。有人就问,如果将来交易员这个物种进化到所有模型都同样厉害了,那交易会是什么样的呢?完全等同于赌博吗?其实不会。客观知识只是一部分。好的交易员除了会用模型之外,还得了解对手的主观感受,了解国家和公司的文化,甚至还要用点直觉。麦兹伯格举了个危机的例子。他说如果发生一次像飓风这样的重大灾难,只会玩模型的交易员会束手无策,因为这样的灾难没有那么多“大数据”可供建立模型。可是对于掌握四种知识的交易员来说,意外的大事件正是赚钱的好机会。
有句老话“最厉害的炒股高手是靠看新闻联播来买股票的。”
3.实战者的智慧
索罗斯,不但能综合运用四种知识,而且到关键时刻敢于执行。有的交易员说他自己其实也意识到那是一个好的交易,可就是没敢动手,结果错过机会。而索罗斯想到就做到了。大多数交易员犯过一次大错,造成巨额损失之后,精神会变软,会变得不敢出手。索罗斯也犯过大错,量子基金几周之内损失10%,别人都受不了,公司合伙人一见面就好像参加葬礼一样,索罗斯地位受到质疑。可是索罗斯马上捕捉到下一个机会,不带任何不必要的主观情绪,出手一点都不软,结果很快又让量子基金回升13%。
2001年,量子基金有个交易员认准了巴西的一个交易,固执己见,结果六个月损失了好几亿美元。然后索罗斯给他打电话让他上楼单独聊天。交易员以为索罗斯要解雇他,一见面先解释自己的想法 —— 结果索罗斯打断了他,给他一个指示:一直等到你认为到底为止 —— 到那个时候,把你的赌注加倍。交易员如释重负,但是也有点懵 —— 我怎么能知道什么时候“到底”呢?结果两周之后的一天,这个交易员突然明显地感觉到真的到底了 —— 其他人似乎都逃跑,他想起索罗斯的话,选择了加倍。然后市场马上回升,所有损失回来,还大赚了一笔。这个交易员跟麦兹伯格说,我这么多年的市场经验,其实我真的能感受到那个时刻到底了 —— 但是如果没有索罗斯给我的勇气,我不可能在众人恐慌的情绪中投入那么大的赌注。索罗斯拥有的,叫做实践智慧 —— 他能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式,做恰当的事。
丨由此得到
可以量化的客观知识的数据,麦兹伯格称之为“薄数据(thin data)”,而综合四种知识的信息,称为“厚数据(thick data)”。我们看到在金融交易这么数据化的事情上,最好的交易员是怎么使用厚数据的。所以高手厉害还真不是数学厉害,而是他综合考虑了数学、主观感受、社会文化和情绪,以及直觉。
丨评论
今天这篇专栏可能有一个危险的效果 —— 你可能会觉得做大事非常简单。数学模型那么复杂,我也许不会。可是文化、情绪、关键时刻的勇敢?这些有何难呢?你觉得容易,那是因为麦兹伯格(以及我)把这些说的特别容易让人“理解”。但是别忘了昨天咱们说的,知道是什么,可不一定知道该怎么。四项知识同等重要,可能也是同等的难度。别忘了今天那个打高尔夫球的比方(删掉了) —— 只有当你的水平接近高手了,你才会真正感到高手高不可攀。
得到新闻 独家分享:Keep的产品心法
王宁是Keep的创始人,2016年入选了福布斯亚洲首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Keep上线两年多,获得用户八千多万。王宁分享了自己打造产品的心法。
第一点,降低运动门槛,服务小白用户。健身最大的门槛就是成本高。普通人如果想进健身房,先要花钱办张健身卡。办完卡还不够,还得找教练,才能练得更有效。除了金钱方面的成本,还有时间和地点的成本。如果健身房不在公司或者家附近,很难坚持下来。
那Keep是怎样降低运动门槛的呢?
第一,移动App的属性本身就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用户可以在办公室里,利用碎片时间做运动。
第二,Keep提供的是免费产品,不需要用户付费。而且有比较完善的健身课程,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个人情况来选择。
第三,解决了私密性的需求。有的用户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惧症,或者对自己的身材不自信,不愿意去人多的地方。有了Keep就可以在私人场所运动,减轻了心理压力。
第四,Keep给自己的定义是陪伴者。很多人会因为运动的枯燥而难以坚持,又不容易碰到合适的伙伴。同时,如果你去健身房找教练的话,教练会教你怎么发力,拆解动作,几节课后可能教的还是这些,只是把不同动作组合起来。Keep要做的,是告诉用户下一阶段该做什么,然后陪着用户一起运动,成为用户的运动伙伴。
产品心法第二点,保持克制和专注。首先,Keep的目标用户定位明确,只为非健身专业用户提供服务,做到60分、70分就够了。他们认为不是每个用户都希望练成健美型身材,而是希望那些身材不太好的用户保持健康生活状态。这样的用户群体足够大,对于健身也没有特别高的需求。其次,Keep在早期专注让用户完成训练。只有完成一次训练,才能跳转到社区里发一条动态,直接在社区里是发不了帖子的。用户必须体验课程,真正运动起来。这样的目的是希望用户可以专注在训练上。
产品心法的第三点,在运营推广方面,建立发声渠道。王宁在创业初期就搭建新媒体团队,原则是做原创内容,不一定要高产,但一定要高质量。运动领域的微信、微博账号,早期大多是抄来抄去,优秀的内容比较少。Keep的新媒体账号坚持做原创,关注运动生活领域,逐渐积累起了一些粉丝,也制造了一些推广热点。比如明星陈意涵在参加真人秀节目时特别火,而且在节目里展现了自己喜欢运动的阳光形象。Keep的编辑发现陈意涵的微博内容很多跟运动有关,就把这些内容整合成一篇文章,挖掘出了明星的运动魅力,一发出来就刷爆了朋友圈。最后这篇文章的阅读量超过了140万,起到了比较好的传播效果。现在Keep的微博有320多万粉丝,微信的粉丝超过50万。王宁说,现在Keep做活动可以不用借助别人的宣传推广,自己的账号就可以覆盖很多垂直用户,占据了媒体发声渠道。
王宁还分享了一些用户行为习惯。比如,每年的4月到10月,是大家最喜欢运动的时间段。到了冬天,那些可运动可不运动的用户,可能就会降低运动频率。但是有运动习惯的人,冬天的训练量一点都没减少。具体到每天,会出现两个运动高峰。一个是早上5点半到7点半,很多用户有晨练的习惯;另一个在晚上7点到11点半,晚饭后到睡前的这段时间,很多用户会用运动结束这一天的活动。
预先说服:高效影响他人的方法
《预先说服术》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是世界知名的说服术与影响力研究权威。西奥迪尼发现,那些在说服影响别人方面做得好的人,并不是那些口才和逻辑最好的人,而是那些前期准备工作做得最充分的人。换句话说,想要高效说服别人,关键在于预先准备;如果准备足够充分,在开口之前,你的说服对象就已经准备好同意你了。
“预先说服术”分为三部分,一共九个字:引关注、做连接、搞优化。
“引关注”。意思很简单,在影响别人之前,你要先把他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而想要让一个人转移他的注意力,你就要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在电影院里,烟味就会引起人们特别的关注,因为烟味意味着潜在的火灾危险,生命受到威胁这件事,显然比看电影重要很多。所以,这时候人们会毫不犹豫地转移对电影的注意力。
除了提供更有价值的东西之外,西奥迪尼还介绍了三种吸引他人注意力的方法:一种叫做“和自己相关”,当听到和自己相关的事情,人们就会很敏感。这也是为什么在广告和文案中,经常会用“你”这个词。还有一种叫“未完成”。有研究表明,当完成某件事情之后,人们往往会转移注意力。但如果某件事一直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人们就会持续保持对它的关注。最后一种叫做“神秘”,人们总是对神秘和悬疑的话题充满好奇,并想要去找答案。
“做连接”。任何想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我们的思维中,一个新想法重不重要,主要看它能不能和我们原本重要的想法连接到一起。根据西奥迪尼的研究,连接思想的工具有很多:因果关系、修辞语言、归属感、难易度,等等。
比如,有位哈佛商学院教授做过一个调查,让人拿着钱去给排队的人,然后要求插队。结果发现,给钱越多,排队的人越愿意让别人插队。这个结果并不意外。但意外的是,给钱越多,排队的人越愿意分文不取,仍让别人插队。教授认为,当人们发现有人愿为一件极其简单的小事付出较多的金钱,他们会推测这件事情对于出钱的人来说很重要,于是得出结论:自己的一点点牺牲会带来巨大价值。因此,他们宁愿不收钱,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
事情的难易度也会影响人们的接受程度。有学者对10家美国律师事务所的500位律师做过统计,那些名字发音很难读的律师,他们的职位往往更低。还有研究发现,如果药品或保健品的名字太复杂,让人接受起来就更困难。
“搞优化”。在《影响力》里,西奥迪尼提出了说服术的六大原则:互惠、喜好、社会认同、权威性、稀缺性、一致性。
比如,人们不喜欢亏欠的感觉就是互惠,你帮了别人,别人也会帮你。再比如,不管什么行为,只要能得到社会认同,人们就认为是合理的。除了这六大原则,西奥迪尼在《预先说服术》这本书里还提出了一个新原则,叫做“统一性”。如果双方在信仰、国籍、组织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则更容易受到对方的影响。英雄之所以惺惺相惜,正是因为能从对方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