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回到家里,儿子在写作业,我歪到沙发上不想动,思索着两个人的晚饭,是自己动手做还是出去吃。几分钟后,决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问儿子想吃什么,儿子对我的厨艺不那么自信,因为厨艺忽高忽低,无法维持平稳水平。所以有气无力的回答道:随便吧,什么都行,只要一碗饭。
半小时,蒸了一碗半米饭,他一碗,我半碗,炒包心菜,凉拌三丝。结果没想到今天超常发挥,包心菜正是我和他想要的味道,强劲的麻辣感,给味蕾以强烈的冲击,吃到最后,汤汁不剩,就差舔碟子了!到最后他居然埋怨我米饭蒸少了,
饭后他写作业,我独自发呆,想昨晚的梦,想今天工作,想那奇葩的考勤制度……思绪飘出很远很远。
生而为人,一出生便处于强大的社会关系网中,随着年岁见长,这张网越织越密,网的韧性和黏性也越来越好,无论如何也挣脱不掉。久而久之,忘却了挣扎,被这张网同化,再往后,离不开这张网。
高速发展中的中国,向来推崇“一元化”价值观。比如现在判断一个人成功的标准是:是否有钱!判断一个人与这个社会粘合度的标准是:是否善于与人打交道!至于道德、品格、学识则是一锅鲜汤里的几片葱花,点缀而已,可有可无。
正因如此,智商之后,尤为推崇情商,也因此催生了很多情商培训专家,美其名曰:帮助他人提高情商。相当一部分人,忙着提高情商,忙着和别人打交道,忙着寻找更广阔的人脉资源……
工作之余忙着约饭局、泡吧,以彰显自己的社交能力。偶尔一两天没有饭局,便倍感失落,仿佛只有在人群中、饭桌上、酒杯里、KTV才能找到自我。
评价他人也是以此为标准:那谁会来事,谁朋友多,或谁不合群……在他们眼里,那些没有饭局,或者从不参加饭局的人,都是即将被社会淘汰的稀有物种,语气里是满满的鄙视。
以讨好的姿态和这个社会积极接轨,唯独忘却了如何和自己相处。一旦独处,便惶恐不安,茫无头绪,寂寞不堪。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独处和交往均属必需,但是独处更本质,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自己与自己交流,完善自我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