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我们应该认为书只是由各种关系组成:想法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读者和其他读者之间的关系。
实体自不必多说,后实体时代在我的理解中,指“实体”的概念形态仍然存在,因为我们总要通过某个介质进行阅读,无论阅读的是纸质的实体书,还是“屏读”,阅读各种终端设备上面的各种形式的文本;“后实体”时代是在我们只能选择阅读实体载体出版的阅读物之后,在网络概念流行并已经形成新的“虚拟社会”空间(事实上也是真实存在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的现在,用各种“实体”(可能是传统的书,也可能是手机、iPad、电纸书、电子公告等等)进行阅读的时代。
今天,想从3个方面聊一聊后实体时代的阅读。
1书的阅读,转向“书签”的阅读。
未来,你不是把书借给别人,而是把你的书签借给别人。 ——克莱格.默德(Craig Mod)
例如豆瓣阅读,我们在阅读的时候看得到很多标注提示,还有内容被下划线标示,都是其他网络空间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下的笔记、注解和参考资料。点击可以看到是谁留下的批注,以及查看具体批注的内容,有点像我们看视频时候的“弹幕”。
阅读书本从实体变得更像一个过程。
所以,后实体时代我们阅读,可以纯粹的阅读文本,也可以选择阅读“文本+书签”,那本著名的《忒修斯之船》一定程度上算是实体时代“书签”阅读的代表了吧。
2不要轻易否定,碎片化阅读。
任何形式的阅读
都可能成为深阅读。
后实体时代很多关于阅读的行为模式描述词开始被频繁提及:数字化阅读、移动阅读、微阅读、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等等。
任何形式的阅读
都可能成为深阅读。
很多人批评碎片化阅读,将“碎片化阅读”=“浅阅读”,而浅阅读似乎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那就是什么都读不到,只是完成视觉上的浏览,有点“走马观花”“雁过无痕”的感觉。
在我看来,碎片化阅读应该指的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而非对各种文本进行碎片化理解;阅读的对象也未必非要是完整的书,各种文字记录信息无不可。
“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读小辞”是形容书不释手的状态,后实体时代更是文本信息不离视线,是否是深阅读,取决内容是否需要深阅读,取决于阅读主体当下的需求。
休闲阅读浅阅读亦无妨,比如金庸,有人当休闲读物,有人(六神磊磊)读他个20多遍再加不断挖掘思索,依赖升华出更多值得阅读的“碎片化”信息成果,你读这样的三次信息,也会慢慢完整,由浅及深吧。
3 后实体时代,阅读更需要过滤。
不存在信息过剩,只存在过滤失败。
——JP Rangaswami
在TED上看过JP Rangaswami的一个演讲视频——《信息就是食物》,对一句话印象深刻:不存在信息过剩,只存在过滤失败。
有句老话叫书非借不能读。
凯文凯利在《必然》和《技术元素》中都提到“Better than owning”的概念,他拿kindle举例,以前想看一本书会立即去买来拥有,现在他会想,无论他是否购买这本书(kindle支持的mobi格式),这本书都在“云”中存在,那为何要拥有它来占用空间,而不是需要阅读的时候再去使用呢?
后实体时代,很多时候会有“不得不阅读”的感觉——本来想背单词的,“不得不”点开弹出来的娱乐小八卦刷了起来——注意力变成了稀缺资源,控制力往往处于下风。与其抱怨垃圾信息无处不在,广告在搜索时怎么都避免不了,高质量的内容藏得太深,还是多把劲儿使在“过滤”上面吧。当然,当我实在不想阅读任何所谓专业的、工具性的、成长性的、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文本时候,刷八卦就是过滤的结果。
跬步 | 发现「值得」(step-kuibu)
从周一到周五,在这里阅读高质量内容。
话题:敞开脑洞,说说你认为的后实体时代阅读是什么样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