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前,远在上海工作的孩子打电话回来说,2月14日放假下午抵达镇江,请我们到外头饭店聚聚。我心里一阵热乎,2月14日家庭聚会,平添了一份浪漫和温馨。
“情人节”这个洋节,在中国大地流行很久,但作为一名银行员工,我始终没有追捧。一来“情人”这个词,在中国原本就不是什么好词,大多指合法夫妻之外有非正当关系的人,二来银行这个行业,尤其农行出身的,带着传统刻板守旧的色彩。
据说“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英文名“Valentine's Day”,即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基督教。这是一个关于爱、浪漫以及花、巧克力、贺卡的节日。关于情人节的来历有很多版本(不作追溯)。17世纪,英国开始流行。19世纪,迁移到北美的英国人带来这一节日,20世纪后期,美国人开始普遍送卡片和礼品。情人节在美国再后来的发展,就背离了情人与爱情的观念,逐渐变成一个极其大众化的联络人情的节日,既可以对瓦伦丁表示敬意,也可对可亲、可爱、可敬的人表示喜爱。利用这个节日的机会,人们对配偶、老师、父母或其他关系密切的人表示感激和喜爱。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治形势发生巨大变化。宽松的政治氛围和人性化的方针,加上嗅觉灵敏的中国商人大肆炒作,“情人节”这个洋节尽管受到过少数人的诟病,理由是弘扬传统文化,抵制洋节,其受众范围不但没有减小,而且越来越普及。
细细想来,不足为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具备了接纳外来文化的客观物质基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交流沟通也是大势所趋。作为我们每个个体,随着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必然提升自己的追求层次,对精神和文化生活有更高更多元化的要求。
不管是传统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罢,都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文化是需要交流的,希望在西方文化越来越占据我们生活的同时,能有更多人想起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节日。传承与融合才是最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