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有人爱之如命,有人恨之入骨,各有各的道理。作为文化传统,“国粹”的一种,不可不知也。“滋溜”一口,容我慢慢道来。
有人总结喝酒分三个阶段:一开始,慢言慢语;酒到酣处,胡言乱语;酒饮过量,不言不语。这个过程,大抵是对的。但我觉得,总结这个过程的人,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观察力有点问题,不小心漏掉了一段。这个被漏掉的阶段是:酒到微醺,妙言奇语。微醺这个状态下,人的大脑最活跃,也最天真可爱。这时候,创造性和积极性是比较高的,容易产生灵感的火花。人在很平静的时候,很难有倾诉的冲动,原因嘛,是故作高雅的心态作怪,俗话所说,就是“装。”而一点小酒,可以撬动心扉,帮助人撕开矫揉造作的面具,让隐藏在“世故”这个俗气的套子里的“真我”显露出来。
说话是这样,写文章同样如此,最著名的例子是“斗酒诗百篇”的李白。他老先生不喝酒,懒得动笔,喝了酒就“天子呼来不上船”,跟皇帝犯浑,然后唰唰唰,佳作频出。当然,这是建立在天子不浑的基础上,否则,李白一万个脑袋,也不够砍的,唐诗的灿烂我们恐怕没福气欣赏啦。竹林七贤的时代,虽说皇帝和他们并不对眼,但他们喝酒喝得聪明,不干预世事,所以皇帝也拿他们没辙。所谓七贤,也就是七个酒徒而已,可笔下篇篇美文,无不酣畅淋漓。包括王羲之先生“流觞曲水”,挥毫而就天下第一行书。当然,那个时代的以酒代饭的人,多是因为愤世嫉俗,喝酒是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手段,文章则是这一手段的副产品,从这一点上来说,还得对皇帝说一声“谢谢啊”才成呢。
喝酒的趣闻轶事多多,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滑稽的祖师爷,狂诞不羁的东方朔。他喝酒的典故五花八门,最有名之一,《芙蓉镜寓言》上说:“东方朔豪纵不羁,尝醉入殿,至小遗殿上。”有些人,喝醉了控制不住膀胱,不撒上一泡不痛快。但在哪里解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只要对着墙,就不算流氓,”这已经算比较过分啦,然而东方朔竟然在皇上面前掏出那玩意来,胆大程度,不能不让我们脱帽致敬。——似乎没有皇帝的衬托,就不能显示出豪杰的放荡能力。其实,像人家陶渊明这样的酒客,更容易让人接受。虽然他“好饮酒,家贫,不能常得”,但架不住人家有“中国好邻居”呀。邻人知道他的癖好,隔三差五的就请他喝一场。陶渊明也知趣,“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酒德和人品一样高,喝完酒走人,不瞎比比,不讨人嫌。酒后的文章,精彩更甭提啦。而“六一居士”欧阳修先生,游山玩水更是离不开酒。他喝酒没几分钟,就“颓然乎其间,太守醉也。”酒量不大,但是个可爱的好老头,喝酒能喝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千古名句,“泉香而酒洌,”应记上大大的一功呀。
喝酒并不是男人的专利,现在很多女士,在酒桌上能把男士们灌个七荤八素,五迷三道,不知东南西北;抽烟的动作更是潇洒之极,烟圈袅袅如画,可见男女平等观念,已经随着文明的进步深入骨髓。可惜的是,酒量虽然不让须眉,但“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好文字,却还没有随着烟酒技术的高明而挥洒出来,只好让那个好喝,却一喝就倒的女酒鬼,李清照女士独领风骚啦。(或许有,只是尚未流传。话不说绝对,可免挨打之虞)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据说早在黄帝时期,酒就被发明了出来。这个说法的主角,是杜康。有一年粮食大丰收,吃不完,怎么办?可不能浪费,是要遭雷劈的呀(可惜这个真理,面临失传的危险啦)。于是杜康灵机一动,把粮食放在一棵枯死的老树干里边。过了段时间,杜康去察看自己存储的粮食怎么样了,却发现枯树边横七竖八躺着些野羊、野兔啥的。原来,粮食发酵出了酒,这些家伙们都喝醉了。于是,杜康捡了个大便宜,不光是野羊野兔野味,更厉害的是,从此他掌握了酿酒技术。当然,酒的发明,还有另外一个说法。《战国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因为载于史册,所以这段故事相对来讲,比杜康酿酒的传说来得可靠。但仪狄发明了酒,却不走运,没有得到领导的赏识。大禹喝了酒,觉得挺好,但他很有警惕性,琢磨琢磨不是事儿:这玩意如此美妙,会叫人上瘾着迷,恐怕以后一定会有因为耽于美酒而丢掉江山的帝王。干脆,戒酒,从我做起!
其实,大禹用心虽然好,但把丢掉江山社稷的帽子,扣到酒的脑袋上,却有点冤枉。毕竟,菜刀可以切菜,也可以用来砍人,工具没有坏心眼,关键在于用工具的人。这一点,咱们应该听一听下面这个说法:《史记•滑稽列传》中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的领导是齐威王。有一次,领导跟他交心,半开玩笑的问他到底能喝多少,他很坦诚:“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喝多喝少,都一样。领导觉得很奇怪,此话怎讲啊?淳于髡解释:“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御使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跽,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若朋友交游,久不相见,卒然相睹,欢然道故,私情相语,饮可五六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文字比较长,具体解释如下:
话说楚国入侵,齐威王让淳于髡到赵国搬兵。淳于髡不辱使命,搬来十万救兵,吓退了入侵之敌。齐威王很是高兴:哥们,为了给你庆功,咱俩整点不?淳于髡也不客气:整点就整点,反正咱又不是不会整,又不是不能整。 酒席摆好,喝酒之前,威王耍心眼,想跟淳于髡探个底儿,“哥们,你到底能整多少?给个痛快话。”淳于髡说了:“我啊,一斗也是醉,一石也是醉。”这话的意思,差不多就是,我喝一瓶也醉,喝十瓶也醉。(为方便起见,以下计数单位用瓶)。威王不高兴了,这不胡说八道吗?“啥意思,我没听明白,啥叫喝一瓶也醉,喝十瓶也醉啊,你给我个解释先。”
淳于髡不慌不忙:“是这么着。咱哥俩私下里喝酒不算。如果说大王您在大庭广众之下赏给我酒喝。让公安局的警察蜀黍在旁边站着监督,举着王八盒子,看我喝酒是不是态度端正。后面站着检察院的,随时给我挑毛病。那我不用谢恩,先吓趴下了。趴着喝酒,心里还直打小鼓。这么喝,一瓶就醉了,不是酒量问题,是太紧张啦。但是换一种情况,比方说我们家老爷子来了发小,俩老头喝酒。我这个当儿子的,在一边伺候,随时还得上去敬一杯。老头子们高兴:孺子可教也!也赏我跟着喝点。这么来来回回几下,我能弄两瓶。弄两瓶也就醉了,不醉也不行,多了弄不了,怕失态,老爷子不高兴,给他丢人。这是另一种情况,第三种情况,我酒量就更大了。我的一帮好朋友,多年不见了。忽然大伙儿招呼起来聚会。心里高兴啊,你我聊聊天,说点过去的糗事,开开玩笑,心里没有啥负担,喝个五六瓶才觉得差不多。这还不算什么呢。如果是村里组织大家聚餐,开会喝羊肉汤,男女老少在一起。划拳行令,推杯换盏。三杯过后,人人都成了“哥们姐们”。甚至男女手拉手都没人说,眉来眼去也没人管。喝酒喝到高兴处,推杯换盏往来穿梭,妇女们耳朵上的坠子,头发上的簪子都掉地下也无所谓。我心里暗暗高兴,喝个八瓶还不过瘾,觉得才起步,两三成呢。
说到这里,淳于髡稍微顿了一顿,开始划重点:“大王,接下来说的,您可别笑话。为什么说我十瓶酒也能喝上呢?还是接着上面的事儿往下来。天黑了,酒也差不多了。剩下的人挪吧挪吧,又凑一桌。男女直接坐一块儿,屁股挨屁股,胳膊碰胳膊。男人的大皮鞋,女人的高跟鞋都乱七八糟的摆那儿,你一只我一只的不分彼此。杯盘狼藉,蜡烛不知道啥时候也灭了。请客的哥们够意思,把别的客人都送走,就留下我,还有几个村里的美女。黑灯瞎火的,美女半醉之间脱下衣服,敞开“胸怀”,依偎在我身边,身上的女人味道微微入鼻,慑人魂魄•••不瞒您说,大王,我最高兴的就是这个时候,美女劝酒,多少都来者不拒。什么十瓶二十瓶,什么白酒啤酒洋酒陈年酒过期酒,往下灌就是,都小意思啦,哈哈、哈哈、哈哈哈~~~~!” ••••••
淳于髡说到这里,一定是绘声绘色,是不是当场流下了哈喇子呢?不知道。但好酒之徒看到此等场面,估计心中会蠢蠢欲动:是啊,美女加美酒,而且没人监督,自在放浪形骸。那是何等美妙的境界?
好,美梦到此为止。其实淳于髡“醉翁之意不在酒”,是用自己这番借题发挥,来劝诫齐威王少喝酒的,因为后面跟上的话是:“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酒是好东西,为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还为众多文人墨客提供了灵感的材料,给我们传统文化增添了奇魅的光辉,善莫大焉。每每念及,我们有充分的理由举杯相庆,美酒飘香,其乐融融: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更有灵机一动,下笔万言,倚马可待之风流。一杯琼浆液,千里快哉风啊!
但再好的东西,也不可沉湎其中。中庸之道告诉我们,过犹不及,乐极生悲。过了线,就如同大禹担心的一样,会耽误大事,甚至搭上自己身体。
关于这一点,从我们祖先造字上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的汉字是象形文字。“酒”字是三点水,加一个“酉。”这个“酉”,是“西”里加一横。“西”代表秋天。秋天庄稼收获,除了果腹,剩余可以酿酒。这是字面的意思。从形状上来说,其实是画了一个坛子,里面的一横,表示坛子里的东西。坛子里啥东西?就是酒。酒离不开水,当然就要加个三点水(千万不要理解为酒里兑水,那可大大不妙)。这还不是要紧处,最要紧的,是要仔细认清喝酒喝高了之后的那个“醉”字。“酉“和”“卒”凑一块儿,饮酒而卒,这就麻烦了。“卒,”通“猝,”表示很突然的一种状态。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这个字很不友好的和“死”勾搭在一起,创造出不少的人间悲剧。即便不从“猝”的角度上看,“卒”的本义有俩:一方面表示极端,喝酒喝太多啦;另一方面是死亡的概念——某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卒于某年某月某日。
什么原因“卒”的?喝多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