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念了一句:“阿弥陀佛”。有个同学听到了,在边上应和一句:“始终念“善”持“善”,即佛。”。回他一句:“你这解释,挺好。不过,“善”是什么?个人有个人自己的理解。”“于心不忍。曰善。”自己在内里,默念了一遍又一遍,“于心不忍”,玩味半天,觉得甚好。
有一天,在小公园里遇到那只,被我们取名为“小白”的花猫。自己用的词,是小白很可爱,惹我们去关心,去喂养。小丫头纠正这用词:不是它可爱,只是觉得它可怜啦,小黑才可爱。细思量:自己用的“可爱”,她用的“可怜”,都没错,不同的词,反映了两个人心思的差异。
她的“可怜”一词,是“于心不忍”四个字的一个注解。然后,在另一天,几个人一起喝酒、聊天。约,是在下午抛出的;本来,自己和对面也不熟,外加惦记着晚上陪小丫头跑步,有点骑墙。最后,还是选择了,应约。偏重的理由,只有一个:如此,或许能听到有趣的故事。
果不其然。聊得很投机,听到的很入心。对面是两口子,巧得很,我们叁个学的是同一专业,我们叁个是同龄人。只是,日后的旅程,让我们叁个,像叁只朝着叁个不同方向的箭头,各自往前飞去。他们走的是,组建团队;自己走的是,自顾自的。企业家的角色,总让自己仰慕。
他讲了一个故事,还是在那个需要边防证的年代,没有手机,座机夜里会响起。每次的响起,让他神经一紧,大都总是自己的员工或者员工的亲朋好友,被作为无证件人员,需要他出面,解释,取人。他说,他并不愿意去做这些。他说,每一次,他还是起来,出面,解释,取人。
他所做的,正是自己所做不到的:首先,是尽量做到不要有事;其次,是有了事也只自顾自兜着;然后,别人的事,尽量做到没听见没看见,不小心听见看到,赶紧把头埋进沙堆,扮鸵鸟的机灵。
给他竖大拇哥,举着空的杯,做敬酒的表示。他摇摇头:“有什么办法呢,自己不去,那人就被带走了;自己虽然难,自己不帮时,那人会更难。没办法啊,自己于心不忍。”“于心不忍”四个字,像天际的炸雷,在自己的耳边响起,震动心脾。这是“于心不忍”的又一个注解。
恭喜他和她,两个本是同学,几十年一路走来,一起做事。看着他和她两个的默契,看着她含着笑,默默地听他,讲着故事。猜着她年少时的美貌,变成现今的慈善神色。忍不住挥手,打断他的话语:你看,你和嫂子两个,能够到现在有这么好的关系,不正是,你所修来的?
他,还有很多的故事,姑且留待以后。临分手,他带着我,走到没有人来往的路边,在停放的车辆的掩映之中,各自朝着道旁种植的草木,浇灌一下,施一点肥。一下子,忘了我们现在的年龄;一下子,像是回到读书年代的两个同学。握一握手,挥一挥手,再见。下次再聊。
今天,看到一个同学分享出来的几张图片,她说是在不到三十秒钟的时间里,抓拍到的,有关一只鹊。第一张,它站在草地里;第二张,它站在石头上;第三张,它飞翔在天空,背景是水天一色。她的注解是:“放飞好时节。。。”“放飞好时节”几个字,连同那展翅飞翔的鹊儿,
猛地让自己得到“于心不忍”的再个解释:鹊儿的天性,是要在天空飞翔的;猫儿的天性,是要在自己的地盘逡巡的;人儿的天性,是要得到自由生长的。“于心不忍”,会不会,最首要地,是用在对待自己?照照镜子里的自己,想想自己的过往现在未来,然后用它来观照自己?
-----------------------------------------------------------------
作者:周惠来,完成于2019年09月13日。
-------
【其他】:
“于心不忍”一文,在中秋那天上午成文,被自己作为礼物,送给了每一位的微信朋友。
“于心不忍”一文,本来是要放在昨天,或者今天来写的。之所以,在前天就写出,只是因了一个触发:在翻阅朋友圈的时候,遇到了一位晒出的那鹊和“放飞好时节。。。”的字样。
礼物之于人,总是自己递出去,在送出的一方就表述完成;礼物之于人,总是自己接过来,在接受的一方就算是完成。一递一接的过程,递出的人主动,接受的人被动。尤其是,送出类似自己的文字这般的东西,想想,很有可能是一种强人所难的事情。好在:只是,偶尔为之,当能见谅。
十个之中,有一人能够读完,就是好事。十个读的人中,有一人能够欣赏,就是好事。散出去之后,收到一些回馈,甚是出乎意外和欣喜:
“拜读大作“于心不忍”,感受到你的柔软细腻,不忍世间生灵受苦,需从观照自己开始,爱自己,然后爱满自溢,深以为然!”
“商海横流,尤显文人本色。”
“一次惆怅的转身,那么沉重的身躯,忘却一切懊恼,已不可能鼓起再一次的决心与毅力。挥挥手,告诉自己遗落在去年的风尘了,不必追。”
“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能悟出这么深刻的道理,佩服!读出了哲学家的味道!”
“抽象的观念,尤其是占据了道德制高点的好名,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关键是,遇到矛盾时,大家的立场观点立刻就开始不一样。只要是理性,就必定会出现二律背反,要解决二律背反,又只好讲究辩证法,一讲究辩证法,又取消了所有的理论。”
“于心不忍是根植于心的善根。”
“是你境界太高,还是我太钝,这文看了两遍,还是沒能领悟。”
“文章写得越来越好了。”
“很有意思。你的文章以“阿弥陀佛”开头,以“时时关照自己”结束。这正是学佛人每天的功课。依指佛法,时时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六祖禅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朴实文字道出了活着的哲学。”
“文章让我想起来上次的聚会,感谢你曾经提供给帮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斯为善,共勉!”
““于心不忍”,可以理解为“普适价值观”的一个部分吧。”
“感慨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最怕有一天突然听懂了某一首歌。”
“上大学的时候是不是学的中文系?”
“带着禅意,令人心静。”
“人的天性是不甘寂寞的。”
“慈心明照妄影弃,悲光熠熠耀尘心,喜怒哀乐水月幻,舍私利众福德满。”
“有感而发的美文,来源生活的故事,拥有佛性的慧根,我再次被感动了。”
“慈悲为怀,才有于心不忍。”
“可以出书了。”
“周居士,佳节快乐!”
“娓娓道来,总有很安静的感觉,静静地诉说,静静地回味。”
“于心不忍是否也是慈善家的初衷?能够做到于心不忍也要修炼到一定的程度才会。人活着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
“读完,我似乎对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有了更多的理解。”
“看了你几篇文章,好用心写啊,了不起;阿弥陀佛;是在修行吗?”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呀。”
““于心不忍”,本质是“善”!”
------
【辩解】:
佛,作为一种文化的影响,在自己和在旁人身上的影响,是如此之大。这篇文,写的时候,自觉上丝毫没有“佛”的影子,被读到时,像是在弘扬佛法。
静,的确是自己也有的感觉,每一次坐下来,不管先前在做什么,一旦坐下来写文字,都能体会到一种静水慢流,写完之后,无论文字写成了啥样,都能体会到一种心满意得,完成一件事功。
修行,是真的,无论是日常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写出的一字一词,每每都觉到是一种修行,只是这修行,没有落在佛、道、儒具体哪个门下。修行,无非是,对于自身生活过程的一种自觉体验;修行,无非是,由生向死,对人生旅途之过程的自觉体验。
出书,从来没有这个动机。写字的本意,或者说,初心,只在于:日常生活中,每每有一些细微的东西,让自己感触,让自己情有所动、心有所思,这样的感触,倘若不是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终归是行云流水,日后不着痕迹。只要是这么一直写着,这么发布出来,已经足够。每一个的发布动作,在自己看来,已经是在出着自己的书。
写字,只是为了,在日常的生活之中,即刻地完成“捕风捉影”,就像,你在旅程之中,即刻地举起相机抓拍点什么。因为,就像老话所说的:“风景,总在路上。”写字,只是为了记录在路上的印记。写字,就像别人的跑步,打球,下棋,是一种个人的爱好,自己做着时,会觉到一种快乐。别人觉得如何,是别人的事情,与自己已经没太大关系。
写字,听故事,在自己有一个整体的设想:自己学工科的自动控制专业出身,一个典型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模型,就是两个方块,第一方块称为“系统”,它有一个输入端口和一个输出端口;第二方块称为“反馈”,它并接在“系统”上,输入接“系统”的输出端口、输出接“系统”的输入端口。自己的角色,相当于与这个“反馈”方块并联的一个“旁感”方块,同样地,“旁感”方块的输入接“系统”的输出端口、输出接“系统”的输入端口。
如果中秋那天,没有见到那只鹊,“于心不忍”会照样地成文:因为从一个同学抛出“于心不忍”,到另个同学念出“于心不忍”,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于心不忍”,本来是自身对外界的一种态度,比如:身边的人和事,比如:猫啊狗啊。适逢中秋,本来“于心不忍”可以用来暗喻,要善待周边的亲朋好友;只是,自己隐隐约约地感到,“自己”本也是自己需要关照的一个对象,确切地说,“自己”正是自己最需要关照的那个对象,“自己”可以看到身边的这个、那个,“自己”很难看到身处其中的自身,就像,你在庐山里面的时候,你无从看到庐山的面貌。
没有那只鹊,不是那同学的惠许,会用自己拍的照片,那会是“小白”这只猫。没有那只鹊,或许添加上,另一段文字:
聚会散了,还在兴奋中,很想写点什么。带小黑下去溜达,给小白准备了吃的。它在一张椅子上趴着,迷迷瞪瞪地,像是要睡着了。把它弄醒,把吃的留下。带着小黑,在公园转圈。转一圈回来,它只吃了一半,这会趴在一对坐在椅子上的年轻人的脚下。黑黑的、接近凌晨的钟点,自己先是猜测那对年轻人可能是它曾经的主人,这会来看它了。再转一圈回来,它已经回到自己的椅子上躺下,稍稍地等候,那对年轻人起身走了。看来先前的猜测落空。
第二天,小丫头告诉自己,夜里跑步时,她有见到有别人在喂小白。那就对了,它已经够饱,所以有剩。接下来,自己把每天喂它两次,更改成了每天晚上喂它一次。这样的话,别人喂也没关系;这样的话,别人不喂也没关系。
小白,有个最大的特点,是别的猫没有的:有人牵着狗,靠近它,它并不害怕,换着别的猫,见了狗来,早一溜烟跑走了。它喜欢在人群出没,晚上,很多的人在小公园的道上走着、跑着。它,会很自在地来回穿越那道,在人们的脚下。
小白,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猫,在某个意义上,它代表着一种退化、堕落,在某个意义上,它代表着一种进化、提升。如果,本来有什么内在的“机制”,限定了它,要知道害怕人,害怕狗;那么,现在有什么内在的“反机制”解除了原先的那个限定,让它变得亲近人,不怕狗。
小白,给自己上了一课:不管透过什么“机制”,在内里制约自己,自己总可以试着培育一种“反机制”去解除这种制约。这个“反机制”会带来一种新制约,一种改变之后的制约,给自己;这是一种自己所选择的制约,这样的一个自觉地(或者是不自觉地)变革旧的约束、选择新的约束的过程,正是一个“自我实现”、“自我成就”的过程,这正是“于心不忍”作用于“自己”所要达成的。
-----------------------------------------------------------------
作者:周惠来,完成于2019年0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