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黎平侗寨的鼓楼火塘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第一书记制度的殷切嘱托,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基层治理的希望之光。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者,我们深切体会到第一书记制度既是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创新实践,更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关键密钥。这项制度在十年淬炼中形成的组织优势、人才优势、治理优势,正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焕发新的生机。
一、制度创新催生基层治理新格局。第一书记制度最鲜明的特质在于构建了“高位嫁接”与“深度扎根”相结合的治理范式。从中央机关到田间地头的垂直嵌入,打破了传统科层制的行政壁垒。某驻村干部创造的“乡贤理事会+网格管理”模式,将现代治理理念与乡土社会传统有机融合,成功化解了十三年未决的林地纠纷。这种制度设计既保持政治势能的传导力度,又激活了基层自治的源头活水。在组织体系重塑中,第一书记成为串联“四级书记抓振兴”的关键节点。他们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既能协调县乡资源又可发动群众力量。某贫困村通过第一书记牵线搭桥,建立起“党支部+合作社+电商平台”的三维架构,使传统手工艺品年销售额突破千万元。这种立体化组织网络,让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人才工程培育振兴发展新动能。第一书记制度本质上是场规模宏大的干部培养工程。驻村经历使机关干部真正读懂“泥土里的中国”,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中,实现了从“三门干部”到“三农专家”的蜕变。某省组织部门的跟踪数据显示,有过驻村经历的干部解决复杂问题能力提升76%,群众工作本领增强89%。这种成长轨迹印证着“宰相必起于州部”的干部培养规律。在“传帮带”过程中,第一书记为乡村培育了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通过“导师制”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形成人才成长梯队。某驻村书记打造的“乡村CEO”培养计划,三年间培育出12名电商达人、8名新型职业农民,使村庄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根本转变。
三、长效机制构筑乡村振兴新支撑。面对乡村振兴的更高要求,第一书记制度需要向制度化、专业化、数字化方向升级。建立“需求导向”的精准选派机制,按照村庄类型配备专业人才;完善“全周期”培养体系,构建驻村前中后三段式培训链条;搭建“智慧驻村”云平台,实现资源对接、经验共享、成效评估的数字化转型。在制度保障方面,需要构建更具温度的支撑体系。建立驻村干部心理健康服务站,完善“探亲休假+子女教育+医疗绿色通道”关爱机制,让干部安心驻村。某地创新的“驻村家属开放日”活动,既解决干部后顾之忧,又让家属成为乡村振兴的宣传员,形成独特的“后方支援”效应。
火塘边的谈话仍在回响,乡村振兴的征程已然启航。第一书记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创新,在十年实践中完成了从脱贫攻坚突击队向乡村振兴生力军的转型。站在新的历史方位,这项制度必将继续发挥“红色引擎”作用,在破解人才瓶颈、激活组织效能、创新治理模式等方面提供中国方案,绘就新时代的“富春山居图”。基层党建工作者更应把握制度精髓,让第一书记成为党心连民心的金桥,在广袤乡村续写"江山就是人民"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