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中庸》第三十三章部分内容。
原文:《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皇矣,历史背景讲的是周朝如何从当年的一个小部落逐渐击败四周的强敌,这期间也经历了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等多位圣贤君王的英明治理,这才为后来周朝800年的历史奠定了基业。那么,他们的治国方法就是诗经里的这句话: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字面意思是,我思念你的光辉品德从来不疾声厉色,贤明的领导者不用通过大声的呵斥或者言语的批评来引导他人。孔子说,用疾声厉色去教育百姓,这是最拙劣的行为,因为没有人愿意被说教,那所谓的这种疾声厉色,其实往往只是一时有效,时间过了,就像过眼云烟一样。那么,这相当于说没有对他人真正的仁爱,需要去处处要求他人,就是说教,那么不管是讲的多大声,都是难以服人的。
学习中庸这段原文,对我们工作有什么帮助呢?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解释,就是一个人的脾气和本事,首先是第一种情况是本事小脾气小,拥有这样品质的人,他既不敢和别人较真,也因为自己能力的欠缺,难以做出独立判断。所以哪怕遇到了挑战和问题,往往就会选择得过且过,或者说逃避问题。第二种人是本事小,但脾气大,那这样的人,他虽然有自己的脾气,想去努力做好一件事,但是因为自己能力的不足,也很难给他人以中肯的建议,反而会因为自己很容易发火而更加恶化与身边人的关系,乃至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如一个业务员,为了坚持自己对产品质量的原则,对不合格品,据理力争,那这样的行为当然是可取的,没有相对应的能力解决问题,只是像手指指向他人,这依然是不太可取的做法。那第三种情况是本事大,脾气大这样的人,往往拥有很高的能力,同时也有比较大的脾气,敢于和别人说话,比如对一些领导者来说,往往需要拍桌子的方法来推动重大的项目,有时候团队的内部难以达成一致,或者人们存在着轻忽慢易的小我行为,所以领导者迫不得已只好用发怒的方式来震慑人们心中的小我。但是在这一些疾声厉色当中,还有许多是愤怒情绪的表达,所以虽然诚实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也扭曲了正义感。最后是第四种情况,本事大脾气小,这样的人,他们并不是没有脾气,而是能做到不怒而威的引导他人。比方说,通过一个眼神,一个抬手,哪怕一声咳嗽,都能给身边人展示自己的一份威严庄重,这个时候就算别人有不好的念头生出来,但是看到这样威严的样子,也会收起自己的小算盘,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这样的领导着呢,他们不需要去疾声厉色说教别人,同样可以起到引领他人的效果。
其实这几天的学习我们都在不断感受,用自己的德行引领他人提升格局境界,古代圣贤君王通过礼乐制度潜移默化的境教来提升他人明辨是非的能力。今天我们在生活当中,依然不可避免的与许多客户产生沟通,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便有必不可少的言教存在。那么,该怎样提升自己研究的水平,避免陷入孔子讲的这一种“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这种比较低层次的领导力行为呢?
所谓疾声厉色,也不过是喜怒哀乐情绪的表达,中庸在一开始就教诲我们“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喜怒哀乐那个中,就是中庸的中,是良知的本然状态,当然,虽然说良知人人都有,但是因为这个本然的状态,被心上的灰尘蒙蔽的程度不同,所以发而中的程度不同,我们所做的其实不是在喜怒哀乐的情绪上下功夫来提升自己言教的水准,而是还要回到自己清澈的良知,修复我们与世界天地万物的关系,从这里开始回归清澈的良知,我们也可以逐渐超越口头上的言教,通过不怒而威的方式引领他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