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爆款英剧《混沌少年时》,非常值得一看。
一个才13岁的少年杰米被控谋杀了同学。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部仅有四集的迷你剧,分别通过警察、心理医生、父母的视角,试图从学校、网络亚文化、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每一集的视角都不一样。
第一集讲的是少年杀人犯被警方抓捕、审问的流程,很好的起到了法律科普的作用。
第二集讲的是少年的学校、老师、同学看待少年杀人事件的反应,以此引出了「校园霸凌」、「网络暴力」、「青少年性早熟」的问题。
第三集讲的是少年接受心理咨询师的观察,这一集暴露了少年杀害受害者的动机,以及少年为何混沌的心理原因。
第四集讲的是少年的原生家庭,以及父亲扮演的家庭角色给家人带来的影响。
是什么样的家庭与社会因素,让刚刚13岁的孩子犯下如此罪行,这便是《混沌少年时》的主题。
1、学校:默认的校园霸凌
剧中的学校,作为英格兰中部的公立学校,风气堪忧。
学生之间频繁霸凌,甚至当着办案警察的面,也敢对他在校的儿子恶语相向。
老师对学生基本没有约束力,学生们不把老师当回事,老师也对学生失去教育的兴趣,教育态度冷漠,缺乏责任感。有些老师甚至上课迟到,也不好好讲课,上课经常放视频,一看就是混日子,得过且过。
更糟糕的是,杰米因为身材瘦弱,运动能力差,成为被霸凌的对象,这对他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2、社会:默认的男子气质和女性成见
剧中提到的“incel”文化,其实就是有毒的男性气质文化。这样的文化认为,男性就是要强,而且男性对女性品头论足、物化、贬低都是理所应当的。有些英国网红的极端言论在现实世界中也对少年的价值观造成很大的扭曲。
在这样的流行文化中,杰米被归类为“非自愿单身者(incel)”,因为男性气概不足而无法获得女性的青睐,属于“loser”。
在监狱中与心理评估师的对话中,杰米也多次提到自己丑陋,因为他也内化了这样的文化。
即使离开互联网,这种幕强、厌女的男权文化痕迹在剧中、现实中也随处可见。
女心理医师在工作的过程中,那个智识和能力明显不如她的男性警卫一直举止轻佻,甚至无端贬低她的工作能力。
杰米的父亲在儿子踢球踢得不好时,转开头不去看孩子,好像生怕别的父亲笑话他有这么个弱鸡儿子。这种无形的失望和否定,在杰米内心深处埋下了恐惧和愤怒。
剧中的受害者女孩也深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她在社交媒体上也嘲笑杰米是“非自愿单身者”,而她自己为了获得喜欢男孩的青睐,愿意把裸照发给对方,导致照片流出,她自己也成了被霸凌者。
这时的杰米顿时觉得,自己成了更强的一方。他原本约女孩出来想要示好却遭到拒绝和贬低,瞬间无能狂怒,最终犯下将刀砍向更弱者的罪行。
在警察审讯的过程中,他坚持认为自己没有错,或许因为在他浸淫的文化里,他觉得令到男性自尊受辱,谁就该死。
我们也看到,五金店里的售货员男孩偷偷对杰米的爸爸说,我觉得你儿子没有错,我愿意为他众筹捐款。一种对“厌女”的扭曲认同,不仅仅是杰米而是有一定数量的年轻男性。
3、渴望与压抑
女心理师走进房间,少年就装作一副“成熟男人”的样子与女心理师交谈。心里评估师给少年带来了三明治和特意端来的热饮,虽然是良好的开端,但当他们的对话进入更深的本质时,杰米就变得烦躁和富有攻击性,他会认为对方在套自己的话,处处都是陷阱。甚至聊到生活琐事的内容,在杰米回应时,都显得有些与年龄不符的圆滑。作为观众,都会诧异他的“装腔作势”。
少年在交流时情绪不定,忽而暴躁,忽而压抑自己的情绪。
当杰米知道心理评估师不能帮他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他突然暴怒起来,把热饮打翻在地,逼近心理评估师,似乎要把她撕碎。那段怒吼不但是这一集的高潮,更是这部剧令人印象深刻的爆发点。从之后的剧情可知,成女性咨询师被吓到,但仍然勇敢面对。但孩子的气势和冲击力,甚至比某些暴怒的成年人还要猛烈。所以这种不稳定的情绪化,终于呈现出杰米的心理问题。
直到杰米被强行带走,还在不断敲打玻璃窗怒吼之后,女评估师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泪也流了下来。这种情绪反应,也说明刚刚她面对的不是一个单纯的少年,而是一个类似猛兽一般的罪犯。她明白了犯罪的事实和少年的心理状态。
4、代际创伤的延续
杰米的父亲从小遭遇家暴,成长路径比自己的儿子还要糟糕,他做父亲后坚决不打孩子。越是如此,身为人父的他更加想不通,自己为何会养出一个杀人犯的孩子。这个问题不仅局限于英国社会,而是一个普遍的话题:为何现在的孩子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却可能变得更加暴力?
可是,当我们观看第四集时,家庭的气氛是窒息且压抑的。这是一个无法容纳真实感受的家庭,在孩子入狱13个月后,父亲都不能哭出来,压抑和强颜欢笑。父亲虽然没有认同自己的暴力父亲,却继承了对男性的刻板要求,不愿承认脆弱和无助,永远强撑甚至回避与否认,这种压抑到最后,会演变成突然的愤怒爆发并使用暴力。那些不能沟通和回避的内容,才是一个家庭最需要接纳和包容的地方,也是孩子可以喘息的地方。
家长常常以为只要不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做,就可以避免对孩子的伤害,但家长自身未能疗愈的创伤,会通过其他方式传递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