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份开始,去老年公寓给失智老人做志愿者,到现在已经2个月。随着天气渐暖,和其他老人也有些短暂接触。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失智区的老人似乎过得比其他的老人更快乐。每次走过大厅,围坐在大厅的老人都是一副冷漠脸,死气沉沉,也不见邻近的人交谈。而失智区的老人脸上的笑容更多,肢体活动也更多些。和医生、护士聊了聊,他们也有同感。
尤其是在我遇到一个以前和失智区的杨奶奶一起住过的老太太,这种感受就更深了。
杨奶奶是失智区年龄最大的老人,已经93岁了,在她身上,是典型的失智老人的表现。任何事情,5分钟以后,她就会全部忘记。但是杨奶奶人长的漂亮,爱热闹,爱活动,是我们的团宠。
有一次,在楼下碰到曾经和杨奶奶同住一屋的老人,应该至少也是80岁的人了吧。语气怨毒地一直逼问我们:她是不是痴呆了?她就是痴呆了!她都管自己儿子叫兄弟,还不是痴呆?她原来老欺负我,看吧,现在她痴呆了吧?
言下之意,就是欺负她的人终于遭报应了!
看着她愤恨的眼神,听着她怨恨的话语,我在想:一个人,心怀怨恨,在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时仍不能释怀,这样的一生,到底值不值?
这样看起来,失智区的老人的生活质量确实比她好多了!
是不是,我们要忘却一些东西,才能生活的更幸福?
我们从小开始,就一直坚信:要读更多的书,有更好的工作,挣更多的钱,这样才会幸福。
但其实,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可以选择快乐。
中三亿大奖和发生意外高位截瘫,一年之后的快乐程度几乎等同。这个数据,和我们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严重不同,是不是?这在学术上被称为“影响偏差”,也就是人脑的经验模拟会夸大事物的不同结果,而这些结果实际上未必有多少的不同。
在任何情况下,要想过的幸福,我们其实都可以人为的创造快乐。这是我们的心理防御系统功能。它让我们接受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潜移默化地让我们制造快乐,从而让自己生活的更好。
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往往是相信自己内心的力量,相信自己具有掌控的能力。他们是自己世界的主导,创造着自己的快乐,让自己生活得更幸福。那些大喜大悲大事件,一段时间后,该忘的还是要忘掉。
而做不到这一点的人,一种是把自己摆在受害人的角色上,一遍又一遍的体验着不愉快的经历,在头脑中重塑当年的情境,直到自己对此深信不疑。如果内心的力量向外攻击,他们就会坚信:这一切都是你(别人)的错!如果这种力量向内攻击,他们就会坚信:这一切都是我的错!他们的内心力量也很强大,却因为不正确的归因,让自己变得那么的不快乐。
另一种是内心力量软弱,他们随波逐流,快乐短暂,忧伤也短暂,以物喜,以己悲。
如果有一件事情长久影响着你的情绪,一直无法摆脱。请相信,那是因为你一直在用不同的形式去强调它,重复它,演绎它,让自己无法遗忘,无法摆脱。
有时候,忘却也许会更幸福。
忘却的前提,是接受它,接纳它,不去反复考虑为什么,时光会轻轻带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