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月,新海诚在《天气之子》的电视台特制短片中,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世界一眨眼间变了,可能回不到原来的世界了。就算这样,我们也要继续活下去,吃着、笑着、哭着、陷入恋河、生气、吵架……只要你珍惜那一瞬间,没关系,我们的世界一定会跨过这道坎的。”
而如今,新电影《铃芽之旅》归来,他说到,“东日本大地震给了我内心很大的触动,我不是直接受害者,但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作为一个创作者,应该担任怎样的职责?制作娱乐性的动画电影,这是我能做到的,也是唯一明白的事。”
在灾难中成长💦
在治愈中思考
这部被誉为新海诚“灾难三部曲”集大成之作的电影,拥有为爱不顾一切的少男少女,将灾难意象与个体情感交织,个体的情感又与世界命运紧密相连,依旧没有跳脱此前的“世界系”叙事框架,同时也难逃关于“逻辑薄弱”的诟病。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9.0级大地震,住在震源地的铃芽失去了母亲,从此和小姨一起住在九州。上学途中,铃芽偶遇了神秘的帅气男子草太,机缘巧合之下变成了一同周游日本的伙伴,一路上通过关上散落各地“往门”,降服布满日本上空的怪物 蚓厄阻止地震再次发生,铃芽最终实现了自我的成长、在治愈中融入了更多社会性思考。
🌊
这场日本历史上强度最大的地震接连引发了海啸与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人们的生活轨迹和心理状态都被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与震灾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众多作品涌现,题材纷繁复杂。《东日本大震灾后文学论》一书如此总结:
“故乡与亲友的丧失、核辐射问题、东北地区与东京的温度差、对政权的批判、对‘无力自我’的聚焦、洪水一般的SNS信息流、后乌托邦化的日本、与死者的对话、时间感与记忆的混乱……极端一点来说,日本文艺界就以3·11为界限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既然衰退和社会混乱不可避免🌵
那至少可以活在永恒的日常之中
不接触社会也可以,恋爱不顺利也没关系,这种心态源于上世纪90年代破灭的经济泡沫。既然衰退和社会混乱不可避免,那至少可以活在永恒的日常之中。
年轻人过着隐士的生活,是因为他们就住在婴儿潮一代父母的房子里,3·11大地震瓦解了这一愿望。地震与海啸带走了可以撤退回去的私人空间,核辐射的恐慌则在字面意义上穿透了建筑的表层。
🏖
灾难的震动让日本文艺界进入了完全的失语状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就在《晚年样式集》中说从此对写长篇小说失去了兴趣,文学的社会功能失效了。作家浅田彰也描述了当时的心态:
“如果不想利用死者的不幸,那你至少可以闭上嘴。”
2016年推出的《你的名字》片中的男主角不再内向敏感,在得知女主角的小镇已在三年前的陨石灾害中毁灭后,男孩想法设法穿越时间,和女孩一起阻止了灾难发生,彰显了新海诚对于“如果当初可以救下日本”的执念。与《秒速五厘米》中与恋人擦肩而过的徒劳不同,失忆后的两人在地铁外再次遇见时,他们认出了彼此。
🌧
2012年,保守派自民党击败短暂夺权的民主党,安倍晋三就任首相。自民党直指民主党在3·11事件中应对不力,承诺让日本实现“复兴”。
以灾后重建为契机的“复原力”成为一种治理工具,一方面强调日本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和传统道德,试图以此遏制原子化和疏离化的民间氛围,另一方面也将新自由主义不断内化,提倡个人提高风险管理的认识、自行为灾害做准备而不是依赖国家。
同样于2016年上映《新哥斯拉》政治意味更加明显。哥斯拉是日本国宝级别的怪兽,它依靠海底的核辐射废料存活,自诞生起就被视为广岛原子弹爆炸等事件中核武器的化身。3·11后,哥斯拉也象征着福岛核泄漏带来的焦虑。
《新哥斯拉》的是作为整体的官僚机构,即便是戏份最多的内阁官房副长官,也从未流露过个人情感。整部电影节奏飞快,几乎毫无停顿,这要求人物立刻解决眼前的威胁,必须摆脱孩子般不成熟的状态,投入战斗中去。
性别政治的水温正在升高🍃
男子气概的“重建之路”愈发艰难
一路上给过铃芽帮助的人也是姿态各异的女性:单身妈妈平时要照看双胞胎,到了晚上就变成美丽的老板娘;小姨辛苦抚养铃芽长大,也会吐露心声说铃芽耽误了自己找男朋友……
她们和新海诚前作被动的女性形象,如《言叶之庭》里被造黄谣而困在过去的女老师,以及《天气之子》中被祭祀给上天的“晴女”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一变化既反映出日本性别政治的水温正在升高,也说明了以男子气概为代表的“重建之路”的艰难。
🍀
事实上,早在2011年前,日本的工薪阶层男性就已经面临着失业率上升和无家可归的种种威胁。
草太的朋友明明是个大学生,却喜欢在跑车里播放昭和歌谣,铃芽坐上去东京的新干线时会惊呼“好快”……
神户的小酒馆里挂着迪斯科灯球,也是一派欢乐祥和的氛围,酒馆门外却是布满了蚓厄的天空,铃芽无暇享乐,只能疲于奔命地关门,一边念着咒语“全部奉还”,一边把土地从人类那里遇难的人、灾后复兴主义者,以及建筑开发商们归还给神灵。一切仿佛都在有序的进行着,但一切好像又回不去了……
为什么一定要在展现灾难时
加上爱情娱乐的桥段💑
在滨口龙介导演的电影《夜以继日》和去年热播的日剧《初恋》中,主人公们明明爱着心底的白月光,却都在2011年3月11日这天产生了难以言说的害怕心情,选择暂时和眼前人在一起。
电影《夜空总有最大密度的蓝》也用死亡勾连爱情,在医院工作的女护士见惯了生死,会因为“可能明天就会死去”而拒绝恋爱,贫穷的男建筑工人亲眼目睹了工友死于脑梗后,在家里计算水电费账单时一边喃喃自语着“地震”、“恐怖主义“等混乱的字眼,一边说着“好想见到她”。
🚗
“世界系”和毫无缘由的纯爱戏码都是日本走向衰落的某种象征。电影评论家藤田直哉指出,对政治冷感的年轻人听到“3·11”就像在听与自己无关的历史常识,所以,他除了会给学生放映纪录片,也会播放基于东日本大地震的恋爱娱乐片。
娱乐化的现实不仅能让非当事者更好地理解灾难,也能够抚慰当事者的悲伤。藤田直哉在海啸发生的沿海地区做采访时,就听到老年妇女会笑着承认自己在最后一刻放开了孩子的手。
✨
在《铃芽之旅》中,抚慰悲伤的不是恋爱也不是玩笑,而是神话传说。岩户铃芽的名字出自日本神话中的太阳神天野岩户,镇压地震的要石也在神社里真实存在。
影片中的蚓厄则出自村上春树受1995年阪神大地震启发所写的小说《青蛙君救东京》,不知哪里蹦出来的青蛙君告诉“我”,即将有巨大的蚓厄降临,引发地震,于是“我”协助青蛙拯救了东京,回到了日常生活。
写在最后🌱
七年后的《铃芽之旅》结局更沉重许多,铃芽没能穿越时空复活母亲,任凭铃芽怎么呼喊,死去的母亲只报之以沉默。草太的爷爷说:
“人呐,一辈子能通过的‘往门’只有一扇。”
《铃芽之旅》片尾:铃芽通过关门的仪式,悼念曾在这片土地活过的人,并告诉儿时的小铃芽“你肯定会好好长大”,也就是确认死亡后再继续幸存者的生活。
新海诚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之所以想要讲“关门”的故事,是因为日本的现代化是一系列“开门”的结果,但短暂的繁荣之后是出生率下降、老龄化和社区边缘化的问题。
“我们应该负起责任,关闭大门,而不是把堆积如山的问题推迟到下一代。”
♥️
The more I know about the world,
the more I know about you.
一路上风雨兼程
温情相伴
铃芽最终拯救了世界
也拯救了自己喜欢的人
🍃
声明: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知识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