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与妻儿在岳父家用餐后,孤身回到了一个新的住所,一间三室的小屋,装饰的简单而古朴,屋中摆放着红木、藤椅、古灯,一切都显得格外典雅,越是典雅就越发显得和窗外一样的安静,静的难以入眠。来到书房中,清一色的线装软本古籍,随手一翻,竟然完全是繁体古文,而且是无注解的那种原文。除了《论语》还略微明白些,其余的例如《尔雅》、《礼记》、《谷梁传》、《战国策》等等,尤其是《易经》居然是篆体,硬看下去,就纯粹是自找苦吃。
满屋古朴的灯下,一片片的昏黄,只得把红木的台灯打开,眼睛才感到舒服些。书房里有一个木雕茶案,案上的香炉,时常清烟袅袅,檀香缕缕。茶案上有整套全自动的茶具和各类名茶,茶不同,炮制器具也不同,不过好在应有尽有,挑选一盒上好的正山小种,烧水、净皿、冲茶、闻香、品茗。拿出一张古典民乐唱片放入客厅中老式的留声机内,从卷起的喇叭口飞出安神静心的高山流水,手拿佛珠,闭目养神,一颗颗地拨动,真切地感到智慧与境界在瞬间提升。
因为还在正月,望向漆黑的窗外,家家都亮着一对通红的灯笼,灯笼周围闪烁着串串彩灯。中国人是大有传统可讲的,也是最讲传统文化的,就连国际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在炎黄子孙的习俗里,从腊月到正月是自然被放弃的,都是用农历纪年,街头巷尾问起来都是“今天二十几了”,“明天初几了”,几千年至今,从未改变。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民族,在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同时,是需要保留一些自我的,极具特色的,有辨识度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像一股永不干涸的源泉一样,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让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不息。
过年——就是这种文化的一个最终归属。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身在何方,拥有哪个国籍,无论你是员工或是高管,是农民或是教授,是顽童或是老者,“春节”总是会定时激打着你心中那无法抹去的民族情感,让你在那一刻,心归中华。
了解中国人,“春节”是一个捷径,是一个绕不开的情结和最重要的节点。它不单单是春联、福字、红包、拜年、饺子这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民族智慧,在每年会将全球华人的心聚在一起,集体接受“民族洗礼”,它折射的是团聚,是思乡,是家风,是包容,是中华文明。
说说团聚——过年要有年味儿,团聚是年味儿最起码的组成因素。兄弟姐妹,父母妻儿,虽然平日因为各自的工作,生活等等原因,不常在一起,但过年了,总还会在除夕夜相聚一堂,把酒言欢。老者居上,儿孙满堂,男人喝酒,孩子们喝着各种饮料,看着春晚,甭管爱不爱看,肯定不会换台,其乐融融,年味十足。
说说思乡——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春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多车少是个因素,抛开体制问题不谈,中国人的思乡情结在春节是被无限放大的。清明可以不回,端午节可以不回,甚至中秋也可以不回,但春节是必须要回家的,哪怕历经艰辛,只要除夕夜前能回到家乡,听到乡音,看着自己生与长的地方,看着年迈父母因开心而绽放的皱纹,看着孩子期盼而激动的脸蛋儿,便知道那一路的辛劳,一年的风雨都值了。
说说家风——“春节”是树立好家风的一个最重要的契机,它是润物细无声的。爸妈忙碌地准备年夜饭,孩子们快乐地嬉戏打闹,同辈间彼此问候和欢笑,一个最好的家风不用严厉的教育,瞬间便形成了,和谐文明幸福的画风极其清晰。
说说包容——在春节期间,就算是再怎么磕磕碰碰,就算是互不相识,只要一句“过年好”,就全部烟消云散了。有人开玩笑讲,小偷过年也休息,其实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过年期间,真的可以包容一切,为自己、为家人,讨个吉祥,换个平安。
这就是中华文明的大智慧——春节!
“春节”,有说是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说是源于上古尧舜,或是汉武大帝,但无论源起何时,毕竟已经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已真正凝结了中华文明的大智慧。它不像是西方的圣诞节只有两天,“春节”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个期间,要进行扫尘,购物,拜年,接神等等一系列的习俗活动,这样长的时间,每年一次,无论从民族情结上,还是从经济效应上,都收获不小。能把全球四分之一的人的思想、情感统一近一个月的时间,这种智慧当真是中华文明集大成者,没有之一。
我们的民族固然存在一定的劣根性,但无论怎么讲,五千年文明的延续,绝对是货真价实的。而且没有哪个民族是完美的,是无暇的,按照周易的思想,太完美了也就无法存在了。我们有我们的喜怒哀乐,我们有我们民族特有的文明、胸怀、智慧,我们为整个人类的进步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且,我们的民族和国家正逐步走上正轨,走向辉煌,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无比美好的明天和每一个更加祥和、团圆、美满的春节。
过年好!
(写于丁酉年农历正月初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