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要筹备“校本课程示范校展示活动”,一个学校的老师向我请教《周亚夫军细柳》一课如何设计深度学习任务?
教学重点足足写了四行。我提醒道:你写那么多,就看不出谁是重点了。重点只准你写一点,你怎样写?在我的提醒下,他选的重点就是学习对比、衬托的写人艺术。这里就涉及到两个概念,什么是对比?什么是衬托?对比和衬托又有怎样的区别呢?
在我看来,对比的双方是没有主次之分的。比如诗歌中的动静、虚实、今夕盛衰、哀与乐等等的对比。往往是通过对比的双方共同构建主旨。对比的作用是使语言色彩鲜明,突出事物的特征,使主旨更加鲜明深刻。而衬托,是有主次之分的。用其他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对象做背景来陪衬主要对象。作品的主旨是依靠主要对象来传递和表现的。比如《陶者》这首诗,“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这首诗用陶者和居大厦者进行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对不劳而获者的痛恨,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这个主旨是对比双方共同构建的,没有主次之分。又如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是有主次之分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碧绿的荷叶来衬托少女的罗裙,用粉色的荷花来衬托少女粉嫩的脸庞,用大自然的美来衬托少女的清新娇艳。
这样的例子在诗歌中还有很多,比如“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是衬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些都是对比。又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正衬。那么,在《周亚夫军细柳中》,哪些是对比?哪些是衬托呢?我认为对坝上和棘门军的军纪,以及迎接皇帝的表现的描写与西柳营的军纪和迎接情况形成对比,而写另外两军的将领与周亚夫则是有主次之分的,是衬托。
这些,不知我们的老师是否考虑周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