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来讲,人的感情是内脏的变化、动作的趋势、发生行为的力量。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中。如果一种刺激和一种反应之间的联系得到固定,也就不会引发人的紧张状态和强烈的感情。
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说,感情具有破坏或创造的作用。激动的感情往往会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反之,如果要维持固定的社会关系,就需要避免感情的激动。因此,感情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社会文化也规定了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奥斯瓦德*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将文化分为阿波罗式的和浮士德式的。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世界有一个完善的秩序,人们只需要接受它,按部就班。浮士德式的文化把冲突和阻碍看成存在基础,没有阻碍,生命也没了意义。前途是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变化。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的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但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因为它追求的正是求同的过程。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深,求同的阻碍也愈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强大。从浮士德的立场,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两性恋爱当作进入生育关系的手段是不对的。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是不停止的。恋爱想得到的是不断克服阻碍、不断发现阻碍的过程,而非这过程的结果。因此,从结果来看,这是毫无成就的。非但毫无成就,还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依现代文化来看,浮士德式的精神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业和事业。
而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它更害怕生来就决定了的社会关系破裂。因此,男女间的关系必须要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乡土社会追求的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并且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种隔离非但是物理意义上的男女授受不亲,还是心理上的。夫妻之间并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理解。所谓理解,是指接受同一意义体系,在同样的刺激下会产生同样的反应。理解所带来的熟悉感觉与激动的感情是不同的。它是契洽的、持续的、无言的,不似感情奔放时的铿然有声。因此在社会结构上,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在乡土社会中,同性间的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会交错的,因此家庭的结构不易巩固,家族取代了家庭。以家族为基本社群的社会结构,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更为重要的表示。
乡土社会是一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男女有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PART4: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男女有别 我继续使用问答来解读:乡土社会里的男女有别是怎么来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