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周恩来
电影《流浪地球》毫不夸张地被网民称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片的新纪元,唤起了大众的民族自信。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一书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缺少科学知识,没有想象力,这都是中国出不了科幻片的原因”这句话可能会引起众多所谓“爱国人士”的抨击,但那的确是中国存在的缺陷。可现在《流浪地球》这部影片的出现,标志了中国在科幻片上的一个新成就。也就此唤起了我的民族自信。
科幻电影并非科学,而是艺术。塑造的不是定理,而是人性。中国在这部影片中展现了我国独有的文化。它不再局限于模仿外国大片的个人英雄主义,令观众每每看到总会忍不住嘲讽影片中的主角光环太过强大。当韩朵朵呼吁全世界的人们赶来救援时,人们说着不同的语言,调转车头,驶向背离家园的地方,投入他们的救援。世界从来都不是靠个人力量就可以拯救的,历史从来不是个人奋斗,这部影片恰恰表达了这一点。
影片中的队员为了救姥爷陆子昂而死,而陆子昂也只是多活了几分钟。在以前的影片中,有人牺牲一定就会伴随着另外一些人的被救赎。可是这部影片没有,因为现实世界就是这么残酷。有时你的付出可能就是徒劳。这部影片诠释的很好。
这部影片中对一些细节的处理,融入春节等中国文化的元素,是文化自信的最好体现。就是这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唤起了我的民族自信。
这一次,我们不再是听着英语,震惊于外国大片中恢弘逼真的场面;这一次,我们在影片中看到了我们熟悉的地名,听着我们熟悉的口音,惊叹于影片中不亚于好莱坞大片的特效场面;这一次,我们在心中欢呼:“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科幻片!”
王小波曾说:“电影不能单单当电影来看,而是要当谜语来猜,谜底就是它问题何在。”当今社会,有太多人失去了民族自信。他们“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的心态令人失望。长期以来,科幻大片似乎都是欧美国家的专利,英语口音一响彻影院,人们就在内心赞扬外国的特效处理。而这次,当中国人自己出了科幻片,这些人给予的不是赞扬而是批判。他们认为春节等一系列中国元素的加入拉低了这部影片的水平,这是怎样的顽劣心态?身为中国人,对于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不是引以为豪而是认为这种文化在外国文化面前一文不值。如果连一个民族中的人都对本民族的文化失去信心,那么这个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
我,以及很多人的民族自信,从未消失。我们以中国文化为傲,我们以中国为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