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武汉的天气,间歇性的阵雨,夹杂着毛毛细雨,气温只有25度左右,从气温上来看,是武汉这个季节最舒服的天气了。
两天前,和邻居一起约着今天带孩子去爬山,孩子们很是期待。
但天公不作美,早上一切收拾妥当,正要准备出发的时候,天气下起了大雨,下得很大很大,有一位邻居开始打了退堂鼓,觉得天气不好,容易把身上弄湿,不适合爬山。
孩子们虽然兴致勃勃,但听着大人们在微信群里讨论今天出行的事情,也听出了家长们有退缩的意思。孩子们以为我们不去了,顿时很失落,纷纷在群里说:“我好想去啊”“我特别期待”“我们去好不好”。
家长们一时不知道如何回。
02
这个时候,我家女儿一言不发,只顾收拾她要带出去玩的玩具,虽然她听到了群里的议论,但是在她看来,妈妈答应她的事情是一定会做到的,所以她不以为然。
我看看女儿,认真的问她:你是不是今天很想去爬山?
女儿看着我,点点头说:“是啊”
“可是今天下雨呢!”我说。
“下雨有什么大不了的,穿个雨衣,打个伞不就好了?”女儿认真的说。
听完她的话,我忍不住笑了,心里想着,对哦,下雨穿雨衣,打好伞就好了,这逻辑很正确啊。
“对,你说的很对。”我对她的观点表示赞同,接着提出了我的下一个疑问:“如果,我是说如果,过一会儿雨下的很大,很久也不停,其他小朋友都不去了,你还去吗?”
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我是担心待会儿其他小朋友都不去的话,我怕女儿心里会很失落,毕竟,她很期待着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爬山。所以,想提前跟她做个心里建设。
女儿顿时情绪变得不那么高了,犹豫着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赶紧说:“如果你愿意去的话,就算待会儿其他小朋友都不去,妈妈也会陪你去的,我知道你很想去,妈妈答应你的事情一定会做到,好不好?”
女儿看看我,小声嘟噜了一句:“那算了,还是不去了吧。”顿了顿,又说了一句:“我想跟她们一起去。”
03
听了她的话,我完全理解了她的想法。于是,立刻在与邻居沟通的微信群里说:“我们家小朋友很想去,是不是小伙伴们都很想去啊,那我们等雨稍微小一点之后就出发吧,雨天爬山肯定很有意思。”
这下,大家都赞同。
没过多久,雨变小了,我们就出发了。一路上,三个小朋友穿着小雨衣,打着雨伞,开心的在路上撒欢。我们爬山、野餐,看到了很多野花、野果子,找了小蜗牛,小蘑菇,拍了很多美照,爬的很累,但也很开心。
下午五点多,我们下山的时候,女儿开心的跟我说:“妈妈,今天是很开心的一天,我觉得好幸运(幸福)。”
这一刻,觉得今天这一天玩的真值。
04
与此同时,这一天我也有了两点感悟:
1.想做一件事就马上去做,不要等到万事俱备以后才去做,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
就拿那位打退堂鼓的邻居来说,她觉得下雨不适合爬山,但是如果不下雨,这个季节武汉应该是暴晒,那暴晒也应该不适合爬山,这样一来,现在这个时候就没有适合爬山的天气了。
也因为这样,她最终没有与我们同行,确实没被雨水打湿衣服,但也无法欣赏这一路的美景了。
做事也一样,不能一遇到问题就打退堂鼓,而是要勇于做事,在行动中解决问题。
2.一件事情放在那里,本身不存在好与坏,是因为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的解读将之赋予了好和坏。如果要改变这个好坏,不是改变事情,而是要改变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这个感悟来自于我与女儿上面的一段对话。
对于天气下雨爬山这件事,我们大人都觉得,雨天爬山很麻烦,湿滑,穿雨衣雨鞋很闷,不舒服,是坏事;但孩子们觉得,雨天可以穿漂亮的雨衣,打漂亮的雨伞,可以踩水,可以看到小蜗牛,是好事。
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大人们对待雨天爬山这件事,不开心,不想去;孩子们觉得很棒,很开心,很期待去。
不同的看法,导致了不同的结果,进而让我们有了不同的心情。
如果把天气下雨爬山这件事看作A,把对这件事的看法看作B,把最终导致的结果当作C。这其中,A是固定不变的,B决定C,如果想要改变C,就要先改变B,而不是改变A。
与此同时,我也发现,在探索世界这件事上,大人真的该好好学学孩子,学习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内心深处的纯真,学习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才能一直和他们同频,与他们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