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上午10时,胡鑫宇事件新闻发布会召开,确认胡鑫宇系自缢死亡。官方的调查报告证据翔实,论证充分,这起闹得沸沸扬扬的悲剧算是尘埃落定了。
之前甚嚣尘上的一大堆谣言、传闻、分析、阴谋论,总算可以消停了吧。那些坐在家里就能“千里断案”的键盘侠们,为了博眼球真的是无所不用其极。
阴谋言论消停了,可是我想,应该又有一些新的言论会出现:
“自杀,是极其自私、不负责任的行为。”
“小小年纪,心理承受能力这么差。”
“他考虑过这样做会让父母、亲人多么痛苦吗?”
在我看来,上述这样的言论,才是不负责任的:仿佛孩子不是一个独立个体,而是他父母、社会的一个财物。
当有人指责孩子不负责任的时候,我们有曾想过:社会又有为孩子尽到应有的责任吗?自杀,难道就仅仅是他自身的问题吗?
官方通报中有如下的一段话:
因为学习环境的变化、学习成绩的滑坡,而内心产生焦虑、悲伤、自卑、自责等负面情绪,这可太常见了。我想很多人都曾经经历过类似的事情。
中学阶段的考试大多是排名的竞争性考试,有成绩好的人,自然就会有成绩不好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清华北大的。老师总是喜欢说:多考一分,你就能挤掉多少多少人。
我也记不清我有多少次因考试失利而灰心丧气。要是像高考这种重大考试名落孙山的话,对人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
有句话叫:“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就是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单一标准。成绩好的学生,哪怕你脾气暴躁、满嘴脏话、不守纪律,老师和家长似乎都能宽容;而成绩差的学生,哪怕你彬彬有礼、球技出众、特长诸多,老师和家长似乎总还是不太满意。
中国人活得那么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价值评价标准太单一。你只有遵循“努力学习考高分——考上名校——找个高薪工作或者考公”这条道路,才能被众人广泛地认可。
上面的这三个环节,有任何一个环节你偏离了这条道路,就会被认为是失败者。
于是,学习成绩差的,很容易自卑、自暴自弃。
没有考上名校的,投简历找工作都要被歧视。
没房没车的,在相亲时屡遭冷眼。
没有考公的,哪怕月薪十万,在亲戚眼里都不如乡镇公务员。
价值评价体系单一,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不内卷吗?
当你不被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所认可,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时,你能不难受、崩溃、失落吗?
我们甚至从小就给孩子们灌输了这样的价值评价思想,对他们提出严苛的要求,拼命地鸡娃。单一的价值评价体系,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日渐根深蒂固,逐渐成为他们脑子里的唯一信仰。
当单一的信仰崩塌、希望破灭,其所带来的冲击是巨大的。
我们发明、灌输了这样的评价体系,现在等孩子崩溃了、受不了了,还要反过来指责他们软弱、自私、不负责任?
其实,世界是立体的、多元的。学习成绩、财富、社会地位,这些当然重要,但它们不是生活的全部。世上美好的事物多了去了。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当然重要,但是成绩不是你的唯一。除了成绩,你还有值得珍视的同窗情谊、充满青春活力的身体、多姿多彩的课外活动……
对于打工人来说,财富、社会地位当然重要,但是它们不是你的唯一。除了财富、地位,你还有相濡以沫的伴侣、安闲恬静的午后时光、各种各样的业余爱好、说走就走的愉快旅途……
人生不应该是个单项选择题,而应该是个多项选择题。
用一句鸡汤来说,那就是: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就是按你自己的意愿度过一生。
我们好不容易来人间一趟,不是为了内卷、打工,而是为了体验生活、感受美好。
成绩好不好、钱多不多、地位高不高,这些世俗的评价标准本不应该把人给禁锢住。保持身心健康,能养活自己和家人,内心善良富足,我认为这就已经是妥妥的成功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