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木酱
《月亮和六便士》中说到:自鄙与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与热爱是可以互不排斥地并存在同一颗心里。每一个虚荣和浮夸的自恋者,内心里面都是自卑和怯懦的形象。
这句话如何理解?为什么说自恋者内心里都是自卑和怯懦呢?
在“有书共读”里面听了简里里老师3节关于自恋型人格的课程,终于有了答案:因为自恋者既不能感受自己,亦不能感受他人,成为了真正精神上的孤独者。这是自恋者的痛苦。
自恋者通常有以下表现:
1. 具有较高智能或漂亮的外貌。
2. 喜欢被赞美。
3. 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4. 有较好的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在公众场所获得较好的人格评价。
5. 会遇到亲密关系(婚姻关系、亲子关系等)的困难。
看到这里,或许你已经默认自己就是一名自恋者了。(捂脸)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性格里面是具备自恋的倾向,关键是 “自恋度”的高低,有一点自恋很正常,不要过度自恋就好。
我们个体内存在各种各样的人格,如反社会型人格、自虐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分裂样与回避型人格等等,只不过有时候不表现出来或表现不明显罢了,它们没有好坏之分。我学习它们的目的就是想更进一步认识它们,了解它们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表现及防御机制,这样子起码知道它们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进一步看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最终达到学会与不同人格的人相处。
Day1 的学习收获
真正精神上的孤独者——自恋者
什么是自恋?什么是自恋型人格?自恋者的核心感受是什么?
自恋指的是一个人爱自己的程度和能力。
自恋人格是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
自恋者体验到的核心感受是羞耻感和嫉妒感。
举个栗子:
有时候自己写了一篇文、画了一幅画会告诉身边的某些朋友并希望得到赞美及关注,从而让自己体会一种“满足感”。在这件事情上我是健康的自恋(已经测试过自己的自恋型人格水平是一般),我眼里会有别人,会接纳别人的批评建议。但如果是过度自恋者或者说是属于自恋型人格的人,他们就会对同样的事情产生“自大行为”,主要特征是为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拥有权力、美貌与智慧,别人存在的意义就是让自己感觉好的工具,或许这时候他们的行为就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所有人,并极度渴望得到认可与赞美。如果遇到比自己优秀的,就会产生强烈的嫉妒心,如果遭受批评的时候内心会羞辱(因为自恋型人格的人自尊心很脆弱)但外表又会以“无所谓”的冷淡或无动于衷来掩饰。
需要辩证地看待人格这一问题,当然包括今天写下的自恋型人格。健康的自恋体现出一种自信的积极态度,对个人的发展是有利,但过度的自恋则会带来夸张、自我、自负或自私。
Day 2 的学习收获
自恋者的成长之路——我不能成为自己
自恋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自恋者?文化是如何影响自恋的?
1. 两位自恋理论研究者的核心观点
【1】科胡特:孩子应该受到恰到好处的挫折。如果所经受的挫折过大或过小,都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恋造成创伤。
理解:
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人刚出生的时候。那时候只会吃睡和哭,吃喝拉撒都要母亲百般照顾,随着心理发育,孩子能够逐渐体会到“亲情”和“爱”,就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妈妈是爱我的。当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我是一个可爱的好宝宝。”这种由“母亲爱孩子”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就构成人们心中的“自恋”情感。孩子会有一种安全、被爱的感觉,当某一天母亲不在的时候(如父母离婚),孩子会觉得不被爱、被遗弃和恐惧,为了对抗这种心理,就会开始在心理上幻想着、盼望着“得到一位照顾我、绝对爱我的妈妈,而我要努力做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让所有的人都喜欢我、爱我!”但如果母亲能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持续地恰到好处地给予关注和爱,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由此可见:
(1)在幼年,如果孩子受到恰到好处的挫折,长大后会对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并敢于承认缺点和不足,有勇气面对现实。这样的自恋,是比较健康的一种。
(2)在幼年,如果孩子所经受的挫折过大或过小,都可能会对个体的自恋造成创伤。这种创伤就是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渴望得到别人的爱、永不满足地寻求着他人的赞美,却不敢相信别人真的会爱他。他们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想证明自己是可爱的。在面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的时候,听不得 别人的批评,不能承受小的挫折和失败。
【2】科恩伯格:当一个人不能成为自己,甚至被要求牺牲自己、满足他人预期时,会产生自恋损伤。
理解:
(1) 遭受自恋伤害的人会感受到:“不要成为你自己,成为我需要你成为的样子。你原本的样子让我失望、受威胁、生气、受刺激。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样我就会爱。”而这种自恋损伤,可能会摧毁个体正在形成的自己。
(2)满足他人和社会期待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自恋者。
在这跟大家分享毛姆在《面纱》中所说的一句话:只有一种办法能赢得众人的心,那就是让人们认为你是应该被爱的。
文化对自恋的影响:
现今自恋的研究结果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在考虑个体自恋程度时要考虑到具体文化的影响。如中国的文化非常强调“面子”、“家庭”“出人头地”,儒家文化的有关思想导致了中国人性格上的过分理想化、权威崇拜、依赖、在意评价爱面子等的特性,这些文化因素对于自恋的形成都可能会有影响。
Day 3的学习收获
如何与自恋者相处——我并不属于你
自恋者的防御机制是什么?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自恋者? 如何与自恋者相处?
1. 自恋者的防御机制是什么?
(1)自大防御:
想方设法地向别人展示:“我很优秀、我很牛逼,什么东西我都要用最好的。”一般而言,当他人的言语与自恋者夸大的自我认知冲突或者自恋者的自大被他人揭穿时,这种防御机制就会出现。
(2)贬低:
贬低通过让自恋者体验到一种优于冒犯者的感受来修复其受伤的自我。在他们口中,所有批评ta的人都是坏人,都不如自己。
(3)自给自足型防御:
自恋者会在情感上与他人的隔离,通过情感隔离,自恋者的自大可以继续保持不被挑战的状态。这也是为什么自恋者会遇到亲密关系的困难。
(4)躁狂型防御:
自恋者会尝试让自己忙于各种事情中(如工作狂),以此来避免体验到无价值感。但我们应该明白,不论你做什么选择,到最后都会表达出你内心的一切。
2. 如何避免孩子成为自恋者?
首先,不应该将孩子的自尊水平与父母的期待相连,意思是父母不要让孩子去满足自己对于人生的期待,比如“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当上律师,所以我希望我的孩子以后能当律师。”
对于养育的建议:
(1) 父母应该是健康的。能够在孩子小的时候及时回应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宠溺(能够建立边界)。
(2) 替孩子命名自己的感受,并尊重他的感受。
(3) 不要期待或者夸耀自己的孩子是特别的、不一样的,承认他在你眼中的独一无二,但即便他没有能够实现一些特别的期望或者成为英雄,父母也该有能力区分,这不是孩子的错,这些失望的感受是自己的,而不是源于孩子的。
3.如何与自恋者相处?
(1)不要用自恋者对你的评价作为自我要求的准绳。
通常自恋者会贬低你,而实际上你并没有他所言的那么差,因此没必要按照他所说的去要求自己,而通常他所说的都是一些很理想化的很难达到的东西。
(2)当你感受到很痛苦时,要明确地给予自恋者你的反馈,表达自己的边界。
如:自恋者在向你过分寻求赞美及关注的时候,你可以说:“抱歉,我现在有些事情,比较忙,没有时间跟你聊天了。”反馈出你的拒绝,并表达自己的边界,我有我要做的事情,我有我的世界,你有你的。
最后,想跟大家分享马良在《坦白书》中说过的一段话:
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我内心的软弱,所有的振振有词都因为心中满是怀疑。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我以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四处游荡流亡,其实只是掩饰至今没有找到愿意驻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