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之于人生是经验的凝结,之于艺术则是升华的阶梯。
曙合是陕西咸阳人,2004年毕业于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农家子弟的朴素、沉稳、踏实、勤奋的品格充分体现在他的专业学习中。作为他的老师和朋友,我一直被他的勤奋、努力、刻苦和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感动着。
在大学期间,曙合在专业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认真阅读中外美术史以了解美术的演变历程,积极参观美术展以熟知美术的发展趋势,努力学习美学及艺术理论以提升自我分析和欣赏作品的能力,刻苦研读先贤画论以指导自己的艺术实践。
通过这些学习和研究,曙合认识到美术是通过线条、色彩、块面来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为创造美而存在的。有了这样的认识前提,曙合坚定了走美术道路的决心,明确了奋斗的方向。
众所周知,美术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俗话说:“只说不练是假把式”。赵曙合深知个中内涵,更清楚齐白石大师所谓“好画一张,废画三千”之特指,他不仅在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课上认真练习,还大量临摹名家作品,在临摹中领悟大家的笔法章法及经营空间的绝妙之处,使他的专业积累越来越厚实。此外,他还随专业老师下乡采风。秦岭深处、张良庙前有他写生的身影;巴山腹地、米仓古道有他探索的足迹。他沉醉于汉水源头、午子茶园的云雾缭绕,忘我于青木川古镇、华阳老街的历史厚重。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他完成了一幅幅颇具韵味的习作,记录着自己大学阶段的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
去年年末,我有幸在福建平潭见到了曙合及其家人。他勤劳的岳父、岳母,善解人意的妻子和聪慧可爱的女儿。他们对赵曙合的美术事业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正是有了家的温暖和坚强后盾,曙合才有可能在艺术的追求上勇往直前。
在与他的叙谈中,我得知当年和他同去平潭就业的校友们因了各自不同的原因,在较短的时间内陆续离开。水土的不服、饮食的差异、风俗习惯及文化的大不同,都是对他的巨大考验。那时候,他也有过迷惘,也曾多次自问,这里有一个异地美术青年生存下去的空间吗?但面对与陕西迥异的平潭的山水和人文风貌,他看到了美术人撷取艺术精华不可多得的创作源泉。他毅然选择了留下,选择了坚守。在与陌生环境逐渐融合中,他确定了奋斗的方向,也找到了人生的另一半,在温馨的家园里享受着美术创作带来的乐趣。
曙合在克服困难中前行,在排解寂寞中收集、整理、积累创作素材,为日后创作表现海岛风情的画作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在攀谈中,我真切地感觉到曙合毕业后审美理念的变化以及对中国画表现生活在技巧上的深层次认知。有了这些人生和艺术的积累,我坚信曙合定会有大的发展。
曙合凭借自己对绘画的热情和才情以及对平潭深深的感情,拙笔力现平潭一花一草,尤为石厝。他成功的在这东南一角打开一扇门,于是,平潭古朴的石厝和他那质朴的秦人气质完美相融,行成较为成熟的个人绘画语言。
曙合学识宽广,艺术素养优良,尝试多种方法表现平潭,国油版雕,无所不渉,曾一度迷茫,辛而遇刘孙枝先生点拨,确为水墨,经过几年的大胆尝试,表现力日见成熟,曙合在极力画平潭之时,又不放弃对传统绘画精神和笔墨的认识和学习,同时也不排斥西方的艺术理念和表现形式,在表现平潭石厝系列时除用传统水墨继而大胆融入西方光影效果,已达到形式感与内容的统一。
人生需要积累,艺术更需要积累。在平潭,我欣赏到曙合以海岛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其变化之大是惊人的。在校时秦巴山地的农舍被海岛的渔家灯火所取代,汉水之滨的风光让位于浩瀚的海洋。这一切,若没有过去厚实的绘画知识和技巧的积累,实在是不可想象的。
这个画集是曙合艺术追求的记录,是他艺术人生的符号。愿他继续脚踏实地,在艺术的园地里辛勤耕耘,期盼他不断有新作面世,期盼他回母校与师弟师妹们交流。
愿曙合的艺术道路越走越宽广!
张 成 川 2014年8月于陕西理工学院学府花园
张成川 陕西理工艺术学院院长
汉水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