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弱胜刚强,适度示弱,是为了积蓄力量达到更大的目标
《道德经》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讲的就是柔弱胜刚强,以及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的道理。
有人说柔弱是一种态度,还有人认为柔弱就是弱小,这都是不对的。柔弱胜刚强在老子看来,是天之道运行的一种规律,而柔弱的体现更应当是对这种规律的运用。当自己弱小时,不是要持续弱小下去,而是要暂避锋芒、积蓄力量,逐渐变得比对方更要强大;当自己变得强大时,也不要锋芒毕露,没有策略地去硬碰硬,而是要让自己保持柔弱的状态,让对方处于刚强的地位,从而取得胜利。战国末期赵国大将李牧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个道理。
李牧是赵国防守北部边疆的良将,长期驻守代地和雁门,防御匈奴。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他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命官员,防地内的税收李牧也有处置权,都作为了军队的经费。他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教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间谍侦察敌情,对战士待遇优厚。同时申明军纪:如果匈奴侵入边境进行掠夺,应立即收拾起人马、牛羊、物资等退入堡垒中固守,有胆敢逞强捕捉敌人的,一律处斩!如此,匈奴每次入侵,李牧的军队都严谨地点燃烽火报警,然后人马、物资退入堡垒中,只守不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损失。匈奴人因此认为李牧胆小,就连赵国的守边官兵也认为自己的将帅太胆小了。赵王为此责备李牧,但李牧依旧我行我素。赵王怒不可遏,派其他人取代李牧统兵。
此后一年多时间里,新任将领屡次率军迎击犯境的匈奴,每次都作战失利、损失惨重,百姓不断受到骚扰无法正常耕种和放牧。赵王不得已又派人请李牧复出,李牧以生病为由闭门不出,拒绝接见来者。可是赵王坚持一定要让他上任,李牧无奈,便说:如果一定要用我,必须允许我仍按从前的办法行事,我才敢接受您的命令。赵王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李牧重返北部边境,继续实行以往的政策。匈奴几年侵掠都毫无所获,却始终认为李牧是畏惧他们。守边军士每天好吃好喝还练兵强武,却派不上用场去抗击匈奴,所以都希望与匈奴决一死战。李牧于是备齐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获过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善射的兵十万人,将他们全部组织起来进行作战训练,并大力组织放牧,使放牧人遍布在边境田野。匈奴如果小规模入侵,李牧便指挥部队佯装失败,且把数十人丢弃给匈奴。匈奴的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即率军大举来犯。李牧多设奇阵,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进行包抄,大破敌兵,斩杀匈奴十多万人马,乘胜灭掉了代地以北的襜褴,打败东胡,收降了林胡。匈奴单于领残兵逃奔而去,此后十多年不敢再接近赵国边境。
在本文开篇的《道德经》文字之上还有一句:“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意思是民众就怕统治者瞎折腾。李牧有自主权能把边境经营得很好,就是牢牢把握了不折腾的要领,不去咋咋呼呼显示自己有多强,而是选择了坚守与自强。自己不折腾也能顶住压力不让君王在自己的辖区内折腾,这就是柔弱之道在实际中的运用。
在力量弱小的时候,柔弱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奋发有为,努力自强。李牧就是在初期自己的军心军力都不可用的时候,选择了暂时的退却,不作无谓的牺牲。同时,也是加紧练兵备战,多方收集情报,不断强化自己的力量。事实证明,李牧的应对是正确的,因为换来的将领选择以强对强,实质是以弱击强,而强胜弱败是基本规律,所以是不可能胜利的。
当李牧的力量足够强大,军心军力皆可用的时候,他仍然没有仓促应战,而是不断制造自己弱小的假象,从而吸引对方的单于率领主力过来,匈奴的机动力很强,消灭小股敌人意义不大,并且他们人员分散,一打就跑,很难取得很好的战果。当单于主力到来后,李牧仍然没有选择蛮干,而是用了奇兵,不因为自己的力量强大而去硬碰硬,始终把自己放在柔弱的位置,而把对方放在刚强的位置,牢牢掌握了战争主动权。
做人也是一样的,不要因为自己年轻就去挥霍大好时光,而要努力学习积蓄力量;不要因为身体好就去喝酒行乐没有节制,而要张弛有度,调适身心;不要因为自己有钱有地位就去飞扬跋扈胡作非为,而要行天道损有余,帮助弱小才能更好实现自我价值;不要折腾自己,也不要去折腾别人,保持清净的内心,做最必要的事情。
总之,今天是国庆节又是中秋,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祝愿大家月圆家圆心更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