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43岁的中年男人向我诉说他的经历:和妻子结婚18年了,如今的现状是没话说,即便有也是关于孩子的吃穿住行以及学习,或者是家里的事情,其余的时间大多是你看你的手机,我看我的电视剧;即便躺在一张床上,也是背对着背,再没有热恋期的呢喃耳语,情感冲动。对此他感到烦躁,于是通过社交网站开始寻觅蓝颜知己。
其实这样的状况在中年夫妻身上绝不是个例,具有普遍性。他们可以住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购物,一起拜访亲友,一起款待宾客,一起养育孩子,却再也感受不到对方的激情。
回想起十几年前的两个人,一天不见如隔三秋,神情恍惚不知所措;而今即便几天不见也不会太挂念,即使问候也是日常生活的几句台词:吃了没?身体还好吧?孩子怎么样?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他们之间不是恨对方,也不是不爱对方,而是无动于衷了。有人说婚姻中最可怕的不是恨,而是麻木,如果夫妻到了彼此厌倦的地步,距离麻木就不远了;更重要的是明明有伴侣,却感觉比一个人还要孤独。
而糟糕的是厌倦的困境在于让自己变成了真空,越厌倦,真空就越大,很快地就会有人或者物冲进来填补这块真空,那人或物就会引起婚姻的破裂,这是我们都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试想我们当初决定走进婚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一个人生活的权利,包括选择其他伴侣以及一定程度的自由的权利。然后有了孩子,夫妻双方会过一种更为稳定的生活。谁也不期望努力了半辈子的结果是分道扬镳。
但是当出现了“我拉着你的手,就像左手握右手的感觉”的时候,当你看着我却没有了交流的欲望的时候,该怎么办?
心理学上有个研究:人若长时间接触同一种事物或者从事同一工作,就会产生疲劳感,即便是一幅很美的画、一首很动听的曲子,如果反复看、反复听,原先的美感就会逐渐消失,而代之以单调乏味的感觉。
同理对于毫无风波、长期平淡的婚姻生活也会产生同样的心理反应。
所以我们克服厌倦感的方法就是要积极探索改变乏味生活的趣味生活。如今的物质条件有了极大的提高,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积蓄,所以我们需要打破长期呆在家里的单调局面,可以选择出游的方式,即便是近处的郊游也可以;也可以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就能克服生活的无聊乏味。
我有一个同事,如今五十开外,孩子读研究生,家里就剩下夫妻二人,经常也因为家庭琐事争吵不休,可是近一年来,他们争吵少了,而且精神面貌大有改观。原来夫妻俩参加了合唱团,每个礼拜都在县城的公园有演出,男同志发挥了他的指挥特长,伴侣也跟着唱歌,锻炼了身体,培养了情趣,二人也有了共同交流的话题,自然争吵就少了。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学会两个人独处的时光。许多有孩子的中年夫妻,忙着孩子的学业、工作,却忽略掉了夫妻俩的独处相处,即便做爱也是匆匆而过。
有一个朋友诉说了她的苦恼:她婆婆居然说她作风不正,原因不是她有外遇,而是她为了陪女儿读书,长时间没和她丈夫同房,让她这个婆婆深感懊恼。
其实孩子没有我们的陪伴,他也会慢慢成长,我们只需要给他正确引导;而夫妻则不一样,他才是你一生依靠的对象。所以不论我们的孩子有多烦人,夫妻俩必须留出独处的时间,并且还要定期执行:一个月来一次约会,看一场电影,或者一起手拉着手散步,重温旧梦。
在我们中国这个传统的思想里,家人之间羞于表达情感,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更是羞于启齿。但是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都是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安抚、拥抱、亲吻,甚至听那些让人觉得有点肉麻的话的。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孩子写给父母的信中说到:当我偶尔路过你们的卧室,听见你们做爱的声音,我心里万般喜悦,因为我知道你们还爱着彼此。
所以爱是需要表达出来的,即便对着孩子和老人,我们也可以不避讳地拥抱你的爱人,对他说你爱他,而且需要身体的接触。
相信如此的话我们就不会成为彼此厌倦的夫妻,但愿过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我们还能如初恋般相爱,当我看不见你,我会朝思暮想,当我看到你,我会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