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号:吴守立国学智慧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长于不同家境的孩子,拥有不同的思维模式,突出表现在孩子所持有的选择观、同理心方面。
(1)“我要与众不同”vs“我只想和别人一样”
成长环境、人生经历的不同,使得家境富裕的孩子倾向于自主选择且追求与众不同,而家境贫困的孩子则习惯于非自主选择且寻求共同。
对于出生于富人家的孩子来说,选择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试想这些孩子的早期成长环境,便不难发现:在人生的初级阶段,他们已然习惯了为自己做出选择。在婴儿时期,可能要选择吃什么,玩什么;待长大些后,需要选择参加的运动,或演奏的乐器;大学阶段,则要在众多专业中,选择与其兴趣、才能最为匹配的那一项。他们自小被选择环绕,享受着自主选择,并想要通过独特的选择显现出其与众不同的个性。
再来看成长于穷人家的孩子所面临的处境。更少的社会资源意味着人生道路上更少的选择,无论是食物、玩具,还是工作岗位、发展机会,都受到了贫困因素的限制。对于他们来说,选择是无关紧要的、也不被重视的。为融合进社会群体,他们更愿意做出与他人相似的选择,以期待被社会大多数人认可。
(2)“我能敏锐察觉别人的情绪”vs“别人的情绪与我何干”
社会生活中,对情绪的把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共情能力。而共情力包含了许多要素,如情绪感知——准确感知并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情绪感染——与他人情绪感同身受的能力。
家庭贫富境况的不同,会导致孩子在共情力上的差异。
穷人家的孩子相较于富人家的孩子有更敏锐的情绪感知能力。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他们相对更依赖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周围群体,更受到外界因素的束缚。误读别人的情绪可能会导致很大的损失,如在领导面前说错话或是与同事产生冲突,因此他们必须对他人情绪保持警觉。而富人家的孩子则无此担忧,不必因没有察觉他人情绪而付出巨额代价,因而在情绪感知上弱于穷人家孩子。
同样的,穷人家孩子相较于富人家孩子来说,更易受到他人情绪的感染。不利之处在于,家境贫困的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更会被身边消极、敌对情绪所影响。在一项研究中,出身贫寒的孩子感受到了更多的负面情绪并将之传达出来,而家境富裕的孩子则较少受他人负面情绪干扰。这也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社会底层的孩子更易怒、更容易沾染上戾气。
PS:如果内容对你有帮助,欢迎点赞支持一下。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视频号【吴守立国学智慧】,以国学智慧为出发点,分享关于个人成长、夫妻关系、孩子教育、企业管理等干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