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一种服务,是一种对人的高尚服务。所以,谈到学校,服务是其属性之一。既然,教育是服务,作为学校而言,其在办学过程中,要始终在思考与实践这三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二是怎样培养人?三是为培养这些人能提供哪些支持和服务?
培养什么样的人?尽管国家有一个基本的框定,但在实践操作中,每所学校都在寻求属于自己的表达,自己的句子,这就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在诠释培养目标的同时,同时也尽可能描述与这个目标相匹配的形象特质。这就犹如厂家在推销产品时所做的广告,清新自然,形象直观。这样学校的培养目标就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当学校培养目标描述出来之后,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将描述出来的将之实现,即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这就是学校课程建设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在这两个问题是脱节的,就是通常所说的两张皮,这是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我们力求避免的。
学校的课程改革,历来都是综合性的改革和协同性的改革,倘若,仅就课程改革而改革,这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的。之所以是综合性和协同性,就必须将课程教学评价这三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学校发展过程中,课程是核心,教学是重点,评价是关键,离开了教学和评价的课程,他只不过是冰冷知识的堆积而已,离开了课程和评价的教学,他就像罐头车中的人一样,不知道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离开了课程与教学的评价,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平时校长们普遍认为,学校课程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为什么学校将这个项目活动节日变成课程,校长们认为,通过课程的形式,使之规范化,合理化和科学化,同时学校的课程数量也就能达到一定的程度,那么,这样课程与学校已经开设的有着怎样的区别?有着怎样的独特的育人功能,有着怎样的课程目标,培养学生怎样的能力?是不是学校课程开设多了?校长和教师的课程意识就强了呢,这倒未必。因为课程意识是一个专有名词。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自身课程决策开发与发展中所处地位,作用与责任的自觉。学校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关注学校的培养目标,同时也应该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