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啥是佩奇》这个短片在网络上迅速蹿红,也刷屏了朋友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看了下,也想知道《啥是佩奇》为什么能催泪大家。
片中开头,老人李玉宝拿着信号不好的老人机,在荒芜的山顶给儿子打电话,因为村子偏僻和手机老旧导致信号不好,老人只好选在这个地方。
没想到接电话的却是小孙子,老人问:“告诉爷爷你需要什么东西?爷爷给你准备。”
孙子说,想要佩奇。
老人不知道什么是佩奇,刚想问清楚,手机却没声音了,原来是手机天线掉了,老人无奈的挂了电话。
为了搞清楚啥是佩奇,老人踏上了艰难的求知之路。
先是戴上老花镜,拿出了新华字典,想找“佩奇”,却找到了“佩戴”、“配种”……
问小朋友,小朋友却不告诉老人,于是开始求助村里人:
放羊大叔指着女主播告诉他:“这就是佩奇,漂亮吧?”
老板娘拿出一桶“佩琪”洗洁精给爷爷……
棋友说:“佩棋好像跟跳棋差不多吧?”
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老三媳妇”告诉老人,佩奇是一只红色的猪。老人就带着红色油漆,准备把养的猪刷成红色……
最后老人打算自己动手做一个佩奇,在“老三媳妇”的指导下,不断的推翻、修正……
老人使出浑身解数,用上自己的传统手艺:拉锯和电焊,最终做出了“小猪佩奇”。
在一家人吃年夜饭的时候,老人拿出了送给孙子的礼物:爷爷自制版的“佩奇”。
为了孙子的一句话,老人不辞辛苦,问遍所有能问的人,拿出自己所有手艺,只为博孙子一乐,这份淳朴又笨拙的爱,真是让人泪目。
看着片中的老人,曾经的记忆仿佛被激活,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尽管已是天人两隔。
董卿在《朗读者》里说过这样一段话:想念往往不是刻意的,它出现在很多我们无法控制的瞬间,看电影,听首歌,望着一张相片的时候,或者就是在闭起眼睛的那一刻。
许多念头的出现都不是刻意的,自己无法控制,这才是真正的走进你心。
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在被酒精麻痹的时候,总是会想起那些瞬间。爷爷非常勤快,但也不让我闲着,总是指挥我干着干那,还总是“鸡蛋里挑骨头”,常常让我很愤怒,用言语狠狠伤害过他;
他总是很担心我的安全,无论我去哪,总是打电话催我回家,就连在我姑姑家玩,爷爷还是会打电话,命令我姑让我回家。让我感觉没有丝毫自由,错把关怀当打扰;
他总是唠叨个不停,而我很烦别人叨叨我,我想按我的方式去做事,就算最后错了我也认。他总想让我少走弯路,而我总是错把唠叨当“噪音”。
直到失去后才知道这份感情在我心中的分量。爷孙辈的感情,总是充满遗憾。
彻底理解想念,也就彻底理解感情。
当时知道爷爷离世的消息时,脑子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情绪。不是不伤心,而是突如其来的亲人逝世这一冰冷的现实,并不会让人瞬间悲痛。
真正会导致悲痛的,是时不时被气味、画面和声音所勾起的,与亲人有关的种种回忆,然后为之驻足。
詹青云说:“时间最后是一杯水,它会冲淡我们的悲伤,但它不能也不该是一杯忘情水。我们最后选择的是与自己的悲伤和解,而不是忘却。因为那曾经使我悲伤的一切,也是我最热爱过的一切。”
即使我们以为时间能冲淡一切,但也不得不承认,有许多东西,早已深入骨髓而抹不去的。
有些错误无法弥补,有些失去永远无法得偿,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接受这一切,然后慢慢与它和解。
离开家的人总有很多理由不回家,但家里的人一直盼着你回来。
他们不敢给你过多的打电话,怕影响你工作,怕打扰你休息,怕给你添麻烦。他们能做的,就是在心底默默的想念。
中国文化里,爱是含蓄的,它更多是用行动去证明,一切直白的表达似乎都显得轻浮。
尽管爱在心里,也只会藏在嘴里。尽管爱没有被表达,但爱一直在。
现在的人们,都忙着上班,忙着娱乐,忙着追梦,却来不及回家看看最爱他们的人。总是来不及,总是下一回,总是复总是……
其实,能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真的不多了。你如果仔细算的话,你会不忍心看到答案的。
钱是可以储存的,而时间是不能储存的,过一天,就真的少了一天,所以能回家的时候,就回去呆着吧,哪怕什么都不干,一家人在一起,就足够了。
普希金说,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而那过去了的,终将成为亲切的怀恋。
其实任何人,在经历时,都不会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有人曾说过没有见过最好才会总认为自己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其实幸福真的就是这样,珍惜现在陪伴的人,经历的事,一起生活的点滴,过好现在的每时每刻就是最好的。没有必要后悔和忧虑,紧紧抓住自己拥有的东西就已经足够。
曾经无所不能的父母一天天衰老下去,或许正是你我回家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