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北京市教委出台了《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意见》,温儒敏先生点评并推荐,对中小学语文教改,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加强学段间衔接。(第1――2条)
《意见》第二条指出,初中加强词句的理解和使用,强化学生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能力。高中突出基础性和选择性,全面提高读写能力、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
【点评】课标对各个学段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及综合性教学都有比较具体的要求。存在的问题是各管一段备课往往都是现炒现卖,或者在课件设计上下功夫,缺少总体视野。
二、传承经典,把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第3――5条)
【点评】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作为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的提法仍需斟酌。不宜提倡“国学经典文化”,“国学”用词泛滥,含义不清。“蒙学读物”的提法也欠妥,不能把“三百千”当作经典,也不宜在中小学生中盲目提倡“读经”。对古代文化传统,一是要继承,二是要有批判有选择地继承,目的是古为今用,面向未来。
三、切实加强学科思想经验,培养在运用中学习语文(第7――9条)
【点评】“聚焦语言运用”不只是初中的任务,应当贯彻到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学习”主要是针对那种把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手法“扣”得太细、反复操练的办法。每个学段、单元或者每一课到底要学到哪些语文知识、进行哪些能力训练,老师必须心中有数。“随文学习”是一种主要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小学阶段,可以多用。但“随文学习”不等于放弃教学系统,讲到哪儿算哪儿。
四、积极拓展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第10――11条)
第十一条: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读懂一般科技类和说明类文章。高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品味优秀作品,感受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提倡专题阅读,读懂社科类和评论类文章。
点评:要有措施来拓展阅读面,保证最基本的课外阅读。课内教学要重视指导课外阅读,往课外延伸,尤其要强调读整本的书。
五、不断丰富阅读资源,加强方法指导(第12――13条)
第十三条:初中每学年阅读3部以上经典文学名著,高中每学年阅读5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教师要注重阅读方式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味,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
【点评】名著的阅读范围可以宽一点,阅读方法的教学要加强。精读精解的授课方式,不能取代阅读方法。要分清精读、略读和课外阅读三种课型,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语文教师读书少的现象堪忧。如果语文老师自己不是读书种子,他们的学生就很少可能会喜欢读书。
六、有效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第14――16条)
【点评】都是关于写作教学的。问题是现在的写作教学普遍不受重视,认为不需要教,也很难教。教材的写作教学内容缺少系统,缺少方法,老师教写作心中没底。
七、扎实推进教与学方式转变,倡导开放学习(第17 ――20条)
【点评】第18条要求“将不低于10%的课时用于以语文应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听说读写能力”,给出了课量比重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如果设计不好,往往流于形式。支持“语文社团”,以及语文活动成果,设入综合素质评价都是很好的主意。
八、不断深化学习评价方式改革(第21条)
第21条:对每一个小学生的成长作个性化动态记录。初中开始完整记录学业成绩,突出评价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语文综合素养。中、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大古诗文、现代文阅读量,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考察,适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设置“可选择性”作文命题。
【点评】想办法利用好“指挥棒”,让他反过来,尽量朝正面去“指挥”。中、高考增加阅读题的量,题量可以增加到50%甚至80%,有10%到15%的学生做不完试题。因为选拔性考试,需要拉开分距。有些题就是考阅读面和课外名著阅读的;还可以多些“非连续性文本”的考题;文言文则不只是考读懂,还要考文化的思考等。
高考语文难度系数上去了,就会“指挥”整个阅读教学受重视,语文教学的效能也就提高了,可以改变语文教学被边缘化的颓势。中高考作文的阅卷评分拉开差距,对满分、高分作文不必控制过严,所谓的“保险分”也不能过分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