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怎么找原因也无法改变一个人
过去原因与现在目的
他的朋友因为过去原因导致现在不敢出门,就算可以推倒过去原因,也没办法完全推倒,因为有过去就有对比。
过去原因与现在目的形成了对比,而有了对比就会有选择,就好像买水果那样,人都会选择更加新鲜的水果。而有的人习惯了抱怨从而潜意识的选择了没那么好的水果,因为这样买回去后可以继续抱怨。
因此现在目的的确有一部分是过去原因导致的。
目的论最后提出因为他不想出门所以制造出了不想出门的恐惧和不安,而那些感受也是真实存在的。这有种心理暗示的感觉。
那还是选择咯,当事人知道自己在选择吗?还是惯性选择呢?因为想到过去的因,因此选择了更舒适的现在,潜意识为了达到目的而选择了制造不安,这个不安是过去产生的,虽然不喜欢也不舒服,但是身体习惯了,人习惯了就会扭曲,因为他觉得这样很熟悉,很安心。
因此会陷入更加自卑心理。
心里创伤并不存在
人们缺乏勇气,人们需要关注。也就是说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潜意识里会继续制造不安和恐惧。不愿出门是因为不甘心于平凡
情绪是可选择的
愤怒是捏造出来的
是想生气了才愤怒而不是怒不可解。因为耐心不足所以选择了最简单的发泄方式,进而使其听自己的话。
如果没能达成目的可能又会让自己脱离愤怒从而把一切归根于愤怒。或者是原因,比如都是因为什么所以我才生气的,我平时不是这样的。
其实生气是可以选择的。
如果过去决定一切
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的绝望,对人生的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
这个观点实在是太让人压抑且焦虑了,因为如果一点都不发生错误那真是不可能的事情啊,那就会陷入不敢犯错的紧绷情绪里,一旦犯错就先自我奔溃。
这正是不够勇气的表现啊。
为什么急需得到答案呢?
答案不应该从别人那里得到,应该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答案不过是对症疗法,没有价值。
就好像生病了去找医生拿药一样,仅仅如此是无法得知生病的缘由的。
你想变成别人吗?
人的确可以改变
知识也的确可以改变人,因为人可以接受,我现在所能接受的事更多了。
我虽然也讨厌过自己也不那么喜欢自己,但是我不想成为别人,我就是我自己,我能做的是改变能改变的,和接受不能改变的自己。
我只注意到了我有什么,应该转换成我的什么可以做些什么?
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书中认为行恶的人的确有很多,都是几乎没有因为纯粹想要作恶而去干坏事的,他们都有自己相应的理由,比如为了金钱而杀了人,这对他们来说是有好处的,目的是金钱而不是杀人。
因此他继续说道人的不幸是自己选择的,不是因为生在了不幸的环境中,也不是因为陷入了不幸的境地中,而是潜意识里认为不幸对自身而言是有“好处”的。
这听起来确实很奇怪,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吗?比如同情又或者是为了给自己失败找的借口?
性格或秉性是可以改变的
一个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来说是个人性格,广义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也就是说世界观可以更新,从而性格也可以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大约十岁左右的时候人们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则应该,也许不是有意识地选择,而是无意识地选择。
回想自己好像是这样。
书中继续提出以前也许自己都不了解生活方式,但是现在了解了。也就是说性格也好生活方式也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选择的,并不是说要一直这样下去。
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就不可以“一直这样”,不可以止步不前,就是我们所说的作出改变。
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无法改变的决心,这也是心理暗示的一种,果然心理学都是有关联的。
人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安全区舒适圈,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就好像不满意的婚礼一样,他们会抱怨但从来没看他们去行动,因为一旦离婚可能会有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着自己。
这其实缺乏勇气的表现,我何尝不是如此呢?
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者环境,更不是因为能力不足,只不过是缺乏勇气,可以说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人生取决于当下
想要作出改变就不要对未来作出设想,如果活在假设之中,就根本无法改变。因为如果可以怎样怎样,正是自己不做改变找的借口。
有些人想做一些事但是害怕去做了导致失败,从而找各种借口,活在自己假设的可能性之中。
所以说客观从容面对他人的质疑真是大方且有勇气啊
因此应该去做!即使去做了失败了,你自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
阿德勒的目的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直率的语言和态度,对话原本就应该这样。
为什么讨厌自己
害怕被他人否定,害怕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内心给自己找了借口或者说产生出了另一个自己,为了逃避。
承认就是很了不起的态度。不要忘记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只要涉入就会或大或小受伤也会伤害别人。
孤独是来自于社会
一个人并不是孤独,而是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因此想要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
阿德勒:所有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惧怕人际关系才会变得讨厌自己,是在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终究还是在与他人的比较,也就是人际关系中产生一种主观上的自卑感。如果没有他人存在的比较自卑感也就不存在。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书中提出改变生活方式就是改变主观解释。
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上。就好像如果这个世界只剩下我一人那么金钱将毫无价值。
价值问题最终也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中。则面对不同的人我对他们来说价值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才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自卑感是否就迎刃而解了?
自卑情结
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进步,要更加幸福。如果是这样的自卑感,那就没有任何问题。
什么都还没做就认为自己不行,这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结。
“情结”代表反常性。
自卑感能够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
自卑情节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不想真正地努力。
自负是极度自卑心理
关于自卑感,阿德勒指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自卑感虽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没人能够一直忍受这种状态。
也就是说发现自己因什么而产生的自卑感,要作出改变,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比如身高,身高无法改变了所以只能接受,换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自我评价“主观性的解释”因为矮也不一定是坏的。
优越情结
自卑和优越看似相反,但是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是相似的,息息相关的。
如果人有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这是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夸耀不幸。
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
利用心善的人的同情心,这行为真是可耻啊。
倾诉自己的不幸如果是基于向对方彰显自己的特别的(即获得一定特权),那将会一直需要这种不幸,即让自己一直处于不幸的状态。
人生不是与他人的比赛
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超越自己是由衷而发的喜悦。这是健康的,优越的也是自信的。是他人所能接受的。
人虽然不同但平等,人的价值并不能用会什么或者不会什么来决定。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应真诚相对。
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当一个人想要做自己的时候,竞争势必会成为障碍。也就是说与他人竞争会迷失自我。
像那种亦敌亦友的竞争对手,也许会利于自我研究。但这是少数。
在意你长相的,只有你自己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因为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败。
如果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节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那么,对此时的你来说,他人又会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这样的话就会不知不觉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会认为人人都是随时会愚弄、嘲讽、攻击甚至陷害自己、绝不可掉以轻心的敌人。
有种开启“自我保护”,被迫害妄想的感觉。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会不得安心,所谓高处不胜寒。
我们虽然不能回到过去,但是赋予过去的事情什么样的价值,这是“现在的你”所面临的课题。
人际关系中的“权力斗争”与复仇
对方只是想要责难挑衅你,通过权力之争来达到让不顺眼的你屈服的目的。这个时候你如果发怒的话,那就正中下怀了,关系会急剧转入权力之争。所以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
因为无论胜败,败下来的一方很快转入下一个阶段。是“复仇”的阶段。尽管暂时败下阵来,但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策划着复仇、等待着进行报复。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面对挑衅“忍耐”这种想法本身就表明你依然拘泥于权利之争。而是要对对方的行为不做任何反应。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这一点。
所谓控制怒气是否就是“忍耐”呢?不是的,我们应该学习不使用怒气这种感情的方法,因为怒气终归是为了达成目的一种手段和工具。
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我们要相信具有逻辑性的语言。发怒很简单,毕竟不再需要逻辑。
原本主张的对错与胜负毫无关系。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但是,很多人都会陷入权力之争,识图让对方屈服。正因如此,才会认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等同于“承认失败。”
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以及爱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
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也就是说在心理我得认识到自己“我有能力”这样才能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毕竟无法认识到我有能力,就会陷入自卑嫉妒并把对方且整个世界当成敌人,那就没有伙伴可言了。拥有这两种意识才能支撑行为方面。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有些人并不是讨厌工作,而是讨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浪漫的红线
不能等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
如果在一起感到苦闷或紧张,那即使是恋爱关系也不能称之为爱。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体会到爱。即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相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人生谎言
目的变了而已。
不是无法容忍他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要讨厌他”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来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因此我们常常在对陌生人反而更加客气,因为我们不会刻意去寻找一个陌生人的缺点,因为没有目的。
相反的喜欢也是一样。在接近一个喜欢的人的时候所展现的热情、夸赞、微笑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这一事实。
假若你的生活方式是由他人或环境所决定的,那还有可能转嫁责任。
也就是说如果把过错归咎于他人,那么成功也应该是他人的?
这无关乎善恶道德,而是勇气。
勇气心理学
勇气的心理学同时也是使用的心理学。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吧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
因为父母不是陌生人所以不能边缘化,因此总是既烦恼又反感。
阿德勒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
就好像我们常常在试穿衣服的时候会问,我穿这件衣服怎么样?这是在寻求认可。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
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了自己而活呢?
如果一味地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就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也就是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得不到认可就非常痛苦,如果得不到别人和父母的认可就没有自信。那么这样的人生称得上健全吗?
例如,有人会想:“因为神在看着,所以要积累善行。”但这是与“因为没有神,所以可以无恶不作。”之类的虚无主义相对的一种思想。即使神并不存在,即使无法得到神的认可,我们也必须要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且,正是为了克服无神世界的虚无主义才更有必要否定他人的认可。
儒家说即使一个人在房间学习的时候也要像“很多人正盯着你那样”去学习。这也是属于寻求认可的一种表现,就好像神在看着一样。实际上没有神,也没有谁会24小时关注你,不寻求得到他人的认可才能拥有自由。
一味在意别人的视线、害怕别人的评价,根本无法做真正的自己。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让他人干涉,而不干涉他人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过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在了解孩子干什么呢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这符合道家的思想。
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假如自己的工作受到父母反对,不被认可。
如何克服这种“不认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课题,而是你的父母的课题。你根本不需要在意。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你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所以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
有人讨厌你并且是毫无理由的讨厌你。如果是这样,你就没有必要去迎合他。
既没必要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我应该做的就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
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入口。
读书的时候如果离得太近就会什么都看不见。同样,要想构筑良好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伸伸手即可触及,但又不踏入对方的领悟,保持这种适当的距离非常重要。
我知道你在忙,而我只想告诉你假如你有需要,我就在不远处。
课题分离是肆意践踏对方的好意。这其实是一种受“回报”思想束缚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即使那不是自己所期望的事情——自己也必须给予报答。
这其实并非是不辜负好意,而仅仅是受回报思想的束缚。无论对方做什么,决定自己应该如何做的都应该是自己。
就好像别人给我香蕉而我只是喜欢苹果一样。
如果人际关系中有“回报思想”存在,那就会产生“因为我为你做了这些,所以你应该给予相应回报”这样的想法。当然这是一种与课题分离相悖的思想。我们既不可以寻求回报,也不可以受其束缚。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
没有任何理由不可以过自己喜欢的人生。
选择了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生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的一种人生谎言。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于争取自由。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
想要行使自由的话就不能瞻前顾后,不为别人着想的话就会被别人讨厌。
因此小孩子是最自由的人群,因为他们即使行使自由也不会被讨厌。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追求被他人的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样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不能获得自由。
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思维。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把马带到水边而是否喝水是马的问题
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共同体感觉
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是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归属感不是天生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批判不好,表扬也不行
关于以育儿活动为代表的一切与他人的交流,阿德勒心理学都采取“不可以表扬”的立场。
同时也反对体罚、不可以批评。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
课题分离到共同体感觉,到现在的“横向关系”。
表扬或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
希望被别人表扬或者反过来想要表扬别人,这是一种把一切人际关系都理解为“纵向关系”的证明。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不同但平等。
也就是说平等的关系。平等即“横向”关系。
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只是劳动场所和任务不同,完全是“虽不同但平等”
。
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希望通过干涉行为把对方导向自己希望的方向。这是坚信自己正确而对方错误。
比如我在做菜的时候如果有人妄加干涉,在对方眼里我就是做菜不如他,因此我非常讨厌。
援助不是强制,而是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帮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也就是“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勉强迫其喝水”。直面课题的是其本人,下定决心的也是其本人。
即不表扬也不批评。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
人害怕面对课题并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这不是能力的问题,纯粹是“缺乏直面课题”的勇气。那就首先应该找回受挫的勇气。
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会形成。
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
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就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这种基础上的一种方法。
有鼓励才有勇气,有价值就有勇气
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的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
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评价性的语言是基于纵向关于的语言。如果能够建立起横向关系,那自然就会说出一些更加真诚地表示感谢、尊敬或者喜悦的话。
被表扬是得到他人“很好”之类的评价。而且,判定某种行为好坏是以他人的标准。如果希望得到表扬,那就只能迎合他人的标准、妨碍自己的自由。
“谢谢”不是一种评价,而是更加纯粹的感谢之词。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按照存在标准来考虑的话,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就好像被人邀请生日或者婚礼,即使过去也没有做什么,但是因为存在仍然会表示感谢和喜悦。谢谢你能来之类的。
对于自己,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要首先从“存在”标准上去接纳。
而应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人们都喜欢想一个理想形象,做不到就开始扣分,这本是让人绝望的。而应该从零出发做到了就加分,这样更好吧?
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
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地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
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盲目自信的感觉,承认自己不行,不是否定自己而是接纳自己。
人都处于“想要进步的状态”。
肯定性达观
看清事物真理。
信用和信赖的区别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只有我们选择了无条件的信赖,才可以构筑更加深厚的关系。
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向关系的一种手段。
如果你并不想与那个人搞好关系的话,也可以用手中的剪刀彻底剪短关系,因为剪短关系是你自己的课题。
一味地担心“被背叛”,也只关注因此受到的伤痛。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就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如果关系浅系,破裂时的痛苦就会小,但这种关系在生活中产生的喜悦也小。只有拿出通过“他者信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勇气之后,人际关系的喜悦才会增加,人生的喜悦也会随之增加。
是否背叛是他人的课题,不是自己所能左右的事情,要做到肯定性达观。
遭受到背叛时的怒气和悲伤又该怎么办呢?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而共同体感还需要第三个关键词——“他者贡献”
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就是他者贡献。
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就好像一些富豪仍然继续忙碌工作着。这是为了他者贡献继而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工作狂”有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不敢正视人生课题的生活方式。“工作”并不仅仅是指在公司上班。家庭里的工作、育儿、对地域社会的贡献、兴趣等,这一切都是“工作”,公司等只不过是一小部分而已。只考虑公司的工作,那是一种缺乏人生和谐的生活方式。
这样的人只能靠“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的价值。认为自己工作中这些时间、挣了足以养活家人的钱、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自己就是家里最有价值的人。
是按照“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还是按照“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这正是一个有关“获得幸福的勇气”的问题。
对于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他者贡献也可以是看不见的贡献。
判断你的贡献是否起作用的不是你,那是他人的课题,是你无法干涉的问题。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也可以。
“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所有人都能过获得幸福并不等于所有人都幸福。
通过认可欲求的确可以获得贡献感即幸福感,但追求被他人认可不等同幸福,因为会失去自由。
但我们人类是在选择自由的同时也在追求幸福。幸福等于自由加贡献感。
如果能够真正拥有贡献感,那就不再需要他人的认可。受认可欲求束缚的人不具有共同体感觉,还不能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无论是希望特别优秀还是希望特别差劲,其目的都一样——引起他人的关注、脱离“普通”状态、成为“特别的存在”,这就是他们的目的。
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希望特别差的孩子”,陷入了问题行为孩子却可以在不付出这种健全努力的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他人的关注。
陷入不良的行为的孩子也属于“廉价的优越性”
孩子陷入问题行为的时候,父母或周围的大人们会加以训斥。被训斥这件事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压力。但是,即使是以被训斥这样一种形式,孩子也还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无论什么形式都可以,就是想成为特别的存在;无论怎么被训斥孩子都不停止问题行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也就说不批评不表扬,因为不管是批评还是表扬都达成了“被关注”的目的,因此才会“不停止”。如果不批评不表扬也就没有关注,也就会停止,也许还会发生改变?
甘于平凡的勇气
为什么非要“特别”呢?这是因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所以,在“特别优秀”的梦想受挫之后便非常极端的人转为“特别差劲”。
但是,普通和平凡真的不好吗?有什么不好呢?实际上谁都是普通人。没有必要纠结于这一点。
自我接纳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步,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拒绝普通的你也许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吧,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根本没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
假如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的登山,那么人生的大半时光就都是在“路上”。也就是说,“真正的人生”始于登上山顶的时候,那之前的路程都是“临时的我”走过的“临时的人生”。
(不要如此……我听见那些“过去的”、“临时的”自己朝我发出悲鸣)
真是感性且真诚的发言~
请不要把人生理解成一条线,而要理解成点的连续。
如果拿放大镜去看用粉笔画的实线,你会发现原本以为的线其实也是一些连续的小点。看似像线一样的人生其实也是点的连续,也就是说人生是连续的刹那。
是“现在”这一刹那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有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
舞动人生
那些成功的人在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活在“此时此刻”,也就是说不是活在“在路上”的人生之中,而是时常活在“此时此刻”。
例如梦想成为小提琴手的人也许总是只看见眼前的乐曲,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一首曲子、这一个小节、这一个音上面。
就好像有句话说:快要成功的时候要更小心不能得意不然容易失败。
也就是说不要总是去想成功后、上到山顶后,而是多注意脚下。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并且,慕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原来幸福就是充实每一个“此时此刻”。
成长不是瞬息万变,而是蓦然回首时的惊觉。
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最终会跳到哪里谁都不知道。因为一直在跳动所以不会停在原地。但是,并不存在目的地。
“潜在性的人生”
一般性的运动——我们把这叫做移动——有起点和终点。从起点到终点的运动最好是尽可能地高效而快速。也就是说有了想要成为律师这个目的地,那就最好好尽早尽快地到达。
“现实性的人生”
现实性运动是一种“当下做了当下即完成”的运动。
也可以理解为“把过程本身也看作结果的运动”,跳舞是如此,旅行等本身也是如此。
朝着目的地出发途中的每一个瞬间都是旅行。当然即使因为某些事情而没能够到达金字塔,那也并非没有旅行。这就是现实性的人生。
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请你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剧场舞台上的样子。此时,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边。但是,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
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而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得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我们应该更加认真地过好“此时此刻”。如果感觉能够看得到过去也能预测到未来,那就证明你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
刻”,而是生活在模糊而微弱的光中。
“聚光灯”也就是注意力,应该把注意力放在“此时此刻”,如果用来回忆过去或者是编织未来都是因为没有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
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认为现在过得不好是因为过去,那是人生的谎言。人生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如果能够理解这一点,那就不再需要故事(人生谎言)。
将来的人生完全是一张白纸,并未铺好进行的轨道。这里没有故事。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应该去关注其如何度过这一刹那
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请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
站在现实性角度的时候,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
即使生命终结于此时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
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起决定性作用的既不是昨天也不是明天,而是此时此刻。
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并且能够赋予你的人生的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幸福是一瞬间后又归为平淡的刹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