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区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大量的拆迁改造工程,这种工程能带来最直观的建设速度,但代价便是曾经的老旧建筑无法得以保存。城市新区的建成,新建筑颜值提升固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带来更便捷的生活,可对于相当一部分群体来说,老城区和旧建筑仍然是情感中难以割离的部分。比如在青山区就有一条老街,曾经热闹非凡,是区域休闲生活中心;因为城市建设被改造,拆迁前夕,居民搬离,建筑腾空,街道似乎被时光凝结了一般,充满怀旧气质,它的名字叫做青山正街。
和大部分城区的老街不同,青山正街的位置较为特殊,它毗邻长江,北边最近的距离与长江水岸不过500米,是一条典型的江畔生活区。又因为距离江边的轮渡码头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青山正街上也密集分布有各式租赁的商铺,年代久远,多已难考究。不过,从交通格局上来看,青山正街附近仍然具有优势,它的东西段分别与工人村路、沿河街交汇,从属于交通主干道下,从两个方向上都能自由出入。在楼栋分散型规划的年代里,这样的周边环境显然更加开放和便捷。
然而,说到底,青山正街的最大优势还是在于靠近长江,更加容易成为地标一样的存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武汉青山区域刚起步建设的时候,长江和轮渡仍是最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之一。那些年里,由北向南的建设大军,驻扎在青山区,将原本荒凉的江边区域建成了国家的重工业基地,这种创新和无畏的精神值得推崇。后来的岁月里,青山区汇集了一代代建设们,形成了独特的思维和生活方式。
从沿河街近西马物流园的交汇处往西,就能看到青山正街的入口。入口处非常小,很不起眼,主要与正街自身的宽度有关,同样,即便由东段的工人村路入口进也是如此,几乎一晃而过。从整体看,青山正街的长度有限,只有区区百米,宽度仅一车道,建筑与建筑对面靠着,非常亲密,这也是所有老街道规划和建设的特点。从西边入口处进,可以明显看到路两边已被水泥围墙阻拦,最近的建筑大门紧闭,楼上空荡,无人居住。外墙上很破败,连仅有的广告牌都被扣走,水泥暴露出裂痕,窗台上积灰,沉淀有一段时间。
入口处很破败,走到正街里面也是如此,无非是相连的房子和一楼的商铺沉淀的破败程度不同。街道中间的房子,有一处还留着广告牌,上面写着“爱心超市”;继续向前又看到几处副食店,曾经应该很热闹,但现在早就平静下来。商铺在一楼全部关着门,有的连门都是坏的,二楼窗台上空荡,窗户没有,内部看不到,猜测全部搬空。所有的房子建筑风格统一,两层楼,红砖墙,外墙水泥装饰,一看是九十年代的风格。好在街道上的水泥路很完整,没有残缺不全,也没有明显的地势起伏,这样的好处是来往行车不至于拥堵。
青山正街西段已完全静置,建筑外墙统一打上了一个“征”字,但快到东段的时候,有个小转弯,以东的区域里还留有三五家房子正常生活。房子是三层楼的土房,大门前有一棵高大的香樟树,二楼阳台上还晾晒着衣服,只是闭门谢客,看着很冷清。对面是党群中心,应该也是正常运营中,大门开着,偶有人进出。从这个地方接着往东走,已经能看到不远处的出口和马路了。
拆迁的影响在青山正街的西段非常明显,打桩和围栏的建设表明改造工程进入倒计时,不过有意思的是,东段的进程好像晚一些。从四周环境来看,东段的青山正街行道树密集,绿树成荫,由工人村路进入,和城区老街的颜值十分相仿。东段以南区域里,还有一条延伸的街道,它仍然密集分布有众多老房子,但这个区域似乎还是老样子,连改造的痕迹都没有。
来往一次青山正街,看到的街道都很陈旧,拆迁工程下的痕迹深入骨髓,连仅有的行道树似乎都会被连根拔起。不过,正街上的建筑固然很快会被扫荡无存,可街面上的卫生依旧整洁有序,相信一定仍有环卫工人进行过清扫。正街的样子,远观似乎尚有气息,只有走进去之后才能看出破败,这条老街的样子,相信马上会被更繁华的建筑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