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不求上进,无理取闹时,许多家长都百思不得其解,我这么爱孩子,为他付出这么多,他为什么就不明白,不理解?他到底怎么了?他究竟想要什么?
正面管教基于阿德勒心理学,阿德勒这位个体心理学的奠基人,他认为: 人类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的目的是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
归属感就是我被无条件的认可和接纳,我感受到自己能够融入一个家庭,或者一个团体。价值感是我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我能够对家庭对团体作出贡献。
有这么个漫画,主角叫Peanut,有一天他非常懊恼的坐在沙发上,旁边他的朋友就问他:“你怎么回事啊?”Peanut 说:“我今天去学校了,我走到班级门口,我问:‘有人需要我吗?我能做点什么吗?’可是没有人理我,我就回来了。”Peanut 缺少了什么?是的,小小的Peanut在那个时候,没有感受到归属与价值。
当一个人感受到自己是有归属感价值感的时候,通常他会感到安全、尊重、爱、连接。这时他表现出的行为更多的是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去发展出自己更强潜能的行为。德雷克斯在《孩子: 挑战》一文说,孩子们很擅长观察,但在解释其所观察到的现象时却经常出错。孩子是敏感的,当他们基于自己所认为的事实,觉得自己没有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尝试通过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去得到归属与价值,这些方式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不当行为。
我家的二宝经常会在家里帮我做些家务,比如洗碗、扫地、拖地等等。尽管在洗碗的时候会把自己的袖子,水池周围弄得湿湿的,尽管她扫完的地,拖完的地是那么的不尽如人意,趁她不在的时候我还得重新干,在我们成人看来可能给我们增添更多的麻烦,甚至会被我们称为不当行为,但是在这些所谓的不当行为的背后,孩子在追求什么?
如果我们把袖子湿湿的,正在洗碗的孩子从水池边拽开,或者从正在拖地的孩子手中抢过拖把自己拖地时,孩子还能够感受到归属与价值吗?袖子湿了这件事重要呢,还是他能够学会未来对他有意义的生活技能重要呢?
当我们了解孩子的需求是追求归属感与价值感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就需要做到两件事:
第一,无条件的爱孩子。不是因为他做了哪些行为,而是我们爱孩子这个人,而且我们需要把爱,表达出来。
第二,我们也需要让孩子有作出贡献的机会。孩子天生就有社会情怀,愿意帮忙,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我们在扫地,孩子跟他屁股后面,他也想扫。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嫌麻烦说:“别扫了。”那我们就剥夺了孩子作出贡献的机会,学习技能的机会。
大家回想一下,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曾经是否感受到归属与价值?在某一天某一个人对我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让我们有这样的感受。今天我们做了什么?让我们的孩子感到归属与价值,请你在留言区和大家分享,让我们共同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