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耶鲁死亡课,说人活着有两个追求,快乐和成就感。只追求短期的快乐不足以支撑长久的生活动力,只追求成就感不足以在失败的时候得到慰藉,我觉得很有启发。
我似乎是一个只追求快乐不追求成就感的人,相反的,刘老师就是一个只追求成就感不追求快乐的人。如果让我在好好学习和出去玩之间选择,我肯定会选择出去玩,而刘老师肯定会选择好好学习,他是一个很有自制力的人,而我是一个非常追求享乐的人。
我似乎是一种长期处于焦虑却又不作为的状态,我总是在害怕自己落后于时代,可是又总是在该学习的时候不学习,这种矛盾使我一直止步不前。一方面每当到了年初的时候我就给自己制定非常宏伟的计划,而常常到了年中的时候就已经放弃的差不多了,到了年末回头一看一事无成,真是可笑。就这样,一年,两年,三年,一直都在不断荒废下去。
回头想想,我都毕业两年半了,多么宝贵的黄金时光,我竟然在玩乐中度过了。这个时代变化的太快,常常是在30岁之前人的格局就定下来了,如果我继续这样玩乐下去,用不了一两年,很快就会和别人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分歧。
总是在盲目自信和极度自卑中摇摆。今天听新生大学刻意训练小组的音频,听到一个理论,100%比99%好坚持,每天跑步比一周跑步三次好坚持,因为你的大脑现在只需要执行,而不需要去选择,这会占据很多的大脑内存。如果你制定的计划只有99%,那你总会在1%上钻空子,而如果你的计划是100%,你就只需要执行,大脑反而不用思考太多。这个结论让我觉得很受用。比如健身和打拳,每天都安排去,会比隔一天一去更加省脑细胞,那么科研是不是也是一样呢?我只要给自己规定一个具体并且容易执行的任务,那我是不是也就会开始每天坚持科研了。
从明天开始试试吧,制定简单具体可执行的计划,并且把练拳列入每天的计划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