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小家伙除了赖床以外,还好磨蹭呢,估计是昨天生日,玩疯了,玩累了。所以睡得特别香。
好不容易用"游戏大法”,让小家伙起床。
待起床以后,很快又到了要去上学的时间,小家伙还在看平板,我没有催他。
我蹲下来问他,宝贝,你是很想看,是不是?妈妈知道你很想看呢。但是我们要上学喽,上班,嘿,你准备好出门了吗?
和孩子沟通的这个过程,我没有发脾气,没有生气,没有愤怒,我微笑着问他。
我换位思考一下:假如我是孩子,我昨晚疯玩了,没有睡好,导致我今天早上,没有精神。我不太想去上学,我好想再多看会平板呢。感觉看平板能够缓解我身体的不适感。
当我有这样地想一想,我理解了孩子。
我的需求:我要上班,我不能迟到。
孩子的需求:我昨晚没有睡好,我想继续睡觉。并且看平板,能够精神一些。
我的事:我负责好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有的剧情,不投射在孩子的身上。
孩子的事:要不要再看一会平板,由孩子决定。即使今天如果因为看平板导致上学迟到了,也是孩子的选择。
我"看见"了自己及孩子的需求。
我试着心平气和与孩子沟通。
结果是:孩子再看了几分钟后,在等待他看平板的过程中,我拿起了一本书来看,我很认真地在看,不唠叨他,不催促他。他主动关机,穿鞋子出门了。
反思:啊,幸好今天早上,我稳住了自己的情绪,不急不躁,不大吼大叫。
值得表扬自己的地方:能够蹲下来,温柔地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