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的推荐下,看完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在松子的身上看到幼年的我,在爱里挣扎的我,谁没有被嫌弃过呢?谁不渴望爱呢?
松子的人物悲剧的源头是她的原生家庭。松子的爸爸偏爱生病的姐姐,对松子的关注很少,松子渴望爱,甚至笨拙的扮鬼脸来逗爸爸,只是为了博得爸爸的笑容,博得爸爸的关注。
松子的爸爸其实也是爱松子的,只是把他的爱更多的向妹妹表露了,而幼小的松子又如何能读懂父亲那潜藏的爱?她需要的爱是热烈的,是张扬,她需要真真切切被爱。
松子得不到父亲足够的爱,没有人告诉她,那不是她的错,她是个值得被爱的人,她拥有被爱的权利,她只能自己挣扎,以致最后爱的没有自我。
就像小时候,我们拿着考了九十分的试卷蹦蹦跳跳的回家,捧着卷子满心欢喜的以为会得到妈妈的表扬,得到的不是父母淡淡的一句“嗯”就是关注那未能得到的10分。我们开始想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是不是自己不讨喜,我们把一切的原因都归结于我们自己,我们开始自卑,开始遇事就否定自己,童年的缺爱衍生了人格不健全的许多病。
《挪威的森林》中直子对渡边说过:“你的意义就像根链条,把我们同外部世界连接起来的链条,我们企图通过你来努力使自己同化到外部世界中去”。
呱呱坠地的我们来到这世上,还没有与这世界建立联系,人对陌生的环境是没有安全感,何况是刚来到这世界的我们。幼小的我们心理上就像张白纸,人格是需要慢慢丰满的,童年是个重要的过程。
父母和我们血脉相连,是唯一可以依赖的人,父母就是那根链条,我们希望通过他们来使自己同化到外部世界,我们才能感觉自己在这世上是有位置的,不是孤立的,我们通过父母来融入世界。我们渴望父母的关注,渴望父母的认可,他们的关注,他们对我们的爱是会让幼小的我们得到一种幸福感。不仅如此,酸甜苦辣这些感知首先都是从父母身上感受到的,我们通过父母来渐渐丰富我们的人格,就像有人用金钱弥补空虚的内心,有人用酒掩饰破碎的心。
松子童年没能轻易得到爸爸的爱,即使扮鬼脸也只能博得父亲一时的关注。小时候没能圆满的事,大了成为了阴影。
越是得不到的越是渴望,她一边渴望一边又自我贬低,付出的她不在意,被践踏也不反抗,被抛弃了也不埋怨,连“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觉悟也没有,一次次的舍弃所有,连自尊也抛下,以心并不能换心,连一次真心的单纯的爱也是奢侈。
架不住松子极度缺爱,所以即使有一丁点的希望她都愿意付出全部,包括自我,甚至,她所求的不过是她所付出的万分之一。“我已经无所谓了,只要不是一个人。”堕落妖艳的松子望着车窗外的雨夜如是说,“我讨厌下雨,下雨总没好事情。”你看,松子就是如此的卑微。'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一次次撞击我的心,回顾松子的一生,为她感到悲哀。《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让我们见证了一个童年缺爱的人悲哀的一生,将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阴影的一面呈现,我们或许留下感同身受的泪,像是再次经历了我们黑色的童年,我们或许谴责松子的自暴自弃,自作自受。
无论怎样,我们都应直面人生,直视我们心中埋藏的阴影,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希望我们每一个在弥留之际都不要发出:“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慨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