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及网络文章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碎片化严重。也就是在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结构性思维体系之前,我们得到更多的是一堆堆的信息,看完一篇文章更多的感受是开拓了眼界或感同身受,但仅止于此,用的时候无法立刻调去。无法作为血肉填充骨架。这样无形中这些信息在增加我们脑容量同时更容易使我们感到困惑。获得了大量信息,自身能力却没有明显提高。网络文章和新闻信息如何才能更有效的利用呢?难道只能通过读书才能系统化吗?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把一些知识碎片转化成自身能力呢?
六哥的一篇关于碎片信息内化成个人能力的文章对我触动很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总结,也算复盘了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和自己的想法。
把一本书、一篇文章、一场微课、一场培训变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的核心步骤有:
1、先把文章拆了--从信息中提炼知识
常见处理步骤:通过云笔记分类(如书架图书分类)、贴标签(方便需要时寻找)、内容编辑(按照自己熟悉的格式和方式),通过对内容进行一系列的个性化编辑,将作者的观点全部提炼出来,这样我们知道作者讲了什么,是从数据到信息的过程。但是这些信息都是作者的,我们需要变成我们的,即知识的内化。看到这里对比自己,也是做到了这一步。
2、加入你的观点--内化知识
学习的过程就是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理解去和新知识碰撞的过程。要么新知识不如自己的认知,抛弃;要么高于自己的认知,替换。
《设计你的人生》这本书中,将学习的过程分解为“解构、观点、重组”。其中观点,就是用自己的经验、认知和判断,认可、吸收、替换一些内容,比如,觉得B不低,就忽略掉,留下ACD,和内化知识是一个道理。
内化知识:就是结合你现有的知识,对新的知识进行处理(整合、迁移、丢弃)。
这部分尚有欠缺,需加强刻意练习。
3、分享出去--重构知识
通过“知识脚手架(结构思考模型)”把不同的砖头(知识块:例子、观点、方法)组装起来,放到不同的位置上去。
重构,就是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重建了这本书的主题,比如从ACD+E,E是自己从别的地方学到的。
思考框架很多,我们学习一些常用的,然后不断收集,为我所用就可以了:SWOT。FAB即属性,作用,益处的法则,按照这样的顺序来介绍,就是说服性演讲的结构,他达到的效果就是让别人相信你的是最好的。SMART目标定义。PORT目标达成模型。鱼骨图(核心问题分析),MECE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对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的分类。更多模型可阅读《查理芒格的智慧》、《从达尔文到查理芒格》、《模型思维》。(这部分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所以,在判断一篇文章有没有我们可以用的知识,就看两点:一、是不是有帮助我们填充我们的思维框架的素材和案例;二、文章(书籍)的主线是不是一个成熟的思考模型。
学习思维模型实际上就是在学习解决问题的套路:比如当你领悟了金字塔原理,知道了结论先行,你在读任何实用类文章的时候,你就会关注段落开头和结尾是否有结论,这样将大大减少你获取信息的时间。
这部分是需要重点做的,现在的方法是加强阅读,保证输入量。加入了写作群,养成反思和复盘的习惯。都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智慧,希望能通过交流分享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激发灵感、重构知识结构。
4、刻意练习--应用知识
樊登读书会讲的《刻意练习》展示的是一个人如何通过刻意练习(3大关键原则:专注、反馈、纠正)由平凡逐步走向杰出。我们需时刻检验自己的付出是走了时间还是走了心,这也是是否刻意练习的分水领。
以上三点都是为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去做分享。教是最好的学习。知识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不仅能使自己变得更好,同时还可以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总结起来核心就是信息获取------内化知识------重构知识-----刻意练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