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降准、降息
为什么财经新闻说到降息、降准,市场就会欢天喜地,都在说股市会上涨多少,那些行业、股票会受益。相反,如果说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者“加息”,市场就会一片悲鸣。
这些金融现象背后其实是现代经济运行的最重要逻辑:国家通过银行体系,调控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
国家是如何调控的?
首先,国家会通过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然后,再经过整个商业银行进行吸储、放贷。
我们将整个经济体看作一个农田,银行体系就像是一个巨型的水利工程,央行就是巨大的水库,它发行的货币就是水库里的水,商业银行就是中途的送水站,直接影响社会上的信贷规模和经济冷热。
在这个水利工程里,有两个巨大的闸门,一个叫存款准备金,一个叫基准利率,央行将闸门拧大或拧小,直接影响钱多了还是钱荒了。
存款准备金——信用扩张机制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货币扩张机制
什么是存款准备金?储户需要把钱存入银行,银行再放贷出去,支持消费生产,但也有储户需要提现,所以银行会留存一些钱应付这部分客户,这部分钱就是存款准备金。留存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存款准备金率就可以控制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
有一本著名的书《货币崛起》,讲了哈佛大学的一个课堂实验,整个还原了这个过程。这个实验大概就是央行发行了100美元作为咨询费付给A,A拿着100美元存入银行,央行规定10%存款准备金率,所以银行要留10美元出来,剩下的贷出去,B拿到贷出去的这笔90美元,又存入了另外一家银行,这家银行也按照10%留了9美元,剩下的81美元贷出去,以此类推。最后我们社会上流通的资金会有多少?结果是1000美元。
这里涉及两个概念,基础货币(MO)、广义货币(M2)。100美元就是基础货币,1000美元就是广义货币,央行发行的货币就是基础货币。社会上货币供应量扩张了10倍,这个倍数就是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10,所以也叫货币乘数。
有了以上概念,就知道,如果央行觉得市场上钱太多,或者太少,完全可以通过调节存款准备金率来控制货币乘数。
二、影响货币扩张的几个现实因素
银行放贷的意愿和社会现金的持有量,都会影响我们货币信用扩张的效果。
银行放贷意愿不高,即使央行降准,信贷规模也起不来。假设经济形势不好,银行不敢贷出去那么多,所以刺激经济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咱们个人和企业的现金持有量也是一个因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过年时候,用到现金的地方很多,银行的信用扩张机制也会跟着收缩,这时候央行会放一点点水,补充基础货币,其实就是为了给这个货币扩张机制补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