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孩子得到赏识
某小学教师在《学生评价手册》上这样评价一位学生:“原本你可以学得很好,你的好动,使你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老师希望你在暑假中好好反省一下……”这位学生看了评价很伤心,作文说:“老师,你为什么说我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呢?虽然我有时上课爱做小动作,作业做得慢,我有许多缺点,但是,我身上还是有些闪光点的,你没有发现吗?我会写小诗,吹树笛,还会朗诵,你让主持过主题班会;我的双手也很灵巧,我会剪窗花、折飞机、做‘糖纸人’……老师,这些好的地方都是我用功练出来的。”最后呼吁:“老师,请看看我的闪光点!”
看来,学生的努力在某些教师眼里都是徒然的,教师的眼里只有分数,分数高于一切,“原本你可以学得很好”,可见他学习成绩不好,导致老师全盘否定—“你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就连孩子的天性—活泼好动也难逃指摘,这真是太可悲,太不幸了!
现在虽然实施了素质教育,但由于评价没能跟上,主要还是看学生的学习成绩,以此来衡量教师的教育水平,并和发奖金与“活工资”挂钩。有些教师为“名”和“利”,学生学习成绩以外的,如学习的努力、欢乐、幸福、信心、尊严等等更重要的东西都视而不见,都变得无足轻重了,这是非常可怕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算不得教育者—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分数至多只能衡量学生暂时的阶段性的学习情况,跟学生的真实生命没有关系,学生今天学不会的,明天或许就可以学会,更何况他们亦非仅为分数而来到这个世上的,他们要发展,要创造,要实现人生的价值……而这些与分数高低又有多少正相关呢?可见,我们作为教育者,不能让学生“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而更应该去关注学生在校生活是否幸福。最主要最根本的还是抓住“人性中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威廉﹒詹姆斯)我们就要满足学生这一最本质的愿望,赏识每一位学生,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为学校生活感到幸福和自豪。
赏识每一位学生,就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我们所处的社会是丰富多彩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对人类对社会有用的人都是人才。
只要确立这样的人才观,我们就不会对学生求全责备,有所嫌弃;就会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充分挖掘、发挥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和完善。只要教师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人才,坚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教师就会对学生充满期待,学生就会在教师的信任和期望中感受到爱的温暖,从而产生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情绪,增加学习内动力,激发努力和情感、素质的多种发展。
赏识每一位学生,就要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这是教师施教的前提。唯有关心、爱护、尊重,他们才能接纳教师,亲近教师,才能敞开心扉,吐露心声,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精神需求,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予以指导,引导他们认识自身的资源,鼓励他们开掘自己的资质,使自己的资质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否则,“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往往还会适得其反,因学生学习不好而一叶障目,信口开河,把学生说得一无是处—“你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这样的评价,缺少尊重、爱护和赏识,只会打击人的积极性,摧残人的自尊心、泯灭人的自信心。
赏识每一位学生,就要为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发展创设有利的条件,让他们成为我们学校这一大家园里的“巨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长和长处。教师就要给予他们展示自己独特个性魅力和特长的时空,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平平,在集体中毫不起眼的学生,更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施展身手、显露才华的机遇和舞台,使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处处芹原与人,他们也有过人之处,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崭露头面,得到赏识,打破以往的自卑,建立应有的自信;另一方面,也锻炼发展了他们的特长。一位诗人说得好,人的任何方面充分的发展,他就能成为世界的巨人。我们赏识学生,就应该为他们创设有利于的条件,让他们成为学校这一大家园里的“巨人”。
可以说,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是学生成才的催化剂,可以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
生命化教育,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好”的感觉,这是我们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它将引导学生信心十足,意气风发地走进广阔多样的人生世界,走向灿烂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