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寻高家堰上的“仁义”坝,得先修正一下人们对“高家堰”的认识。
高家堰是洪泽湖大堤的古称,然而严格来说,把高家堰说成洪泽湖大堤不尽科学。因为高家堰原为淮阴县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是始建于汉代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淮河堤坝。明隆庆以前,高家堰曾兼作淮河右岸的交通大道。因此,查寻高家堰上的"仁义"坝,不能局限在现今洪泽湖边的堤防上,还应考虑古淮河变迁前的原高家堰堤坝清江浦段。
明隆庆六年(1572),明王朝对高家堰进行了重修。到了明万历六年(1578),河督潘季驯为了综合解决黄河、淮河、运河交会地区的问题,创修洪泽湖水库。以高家堰为主坝,长10878丈(其中3400丈建有排桩防浪工),高约4m,次年七月竣工。现洪泽湖水下淮河两岸及湖泊连成片为洪泽湖后,这时高家堰才变成了洪泽湖大堤。
自明万历八年(1580)十月起,明王朝对高家堰又进行了包砌石工防浪墙,第一批石工墙长3110丈,高1丈,叠砌10层,厚2层。明万历中,高家堰北端顺延到了京杭大运河的河边。到了清康熙中期,高家堰北端才改在今淮阴县码头镇,并从此固定下来,这也就是现在通常人认为的洪泽湖大堤的北端,其实并非古高家堰的北端。
明代的高家堰以南十多公里处原地形较高而且平坦,离城市较远。潘季驯曾经利用它作为开敞式溢洪道,称为天然减水坝,沿用了100多年。清康熙十七年(1678)十一月到次年五月,靳辅在此处筑副坝(亦称复堤),并在高家堰和副坝之间开挖了古二河,这一段的溢洪作用改由人工减水坝代替,高家堰遂向南延伸修筑到现在的洪泽区蒋坝镇。
回顾高家堰的历史,了解了高家堰的南北两端,我们便可查询高家堰上的“仁义”坝。
作为淮阴人,我相信许多人对“清江浦”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清江浦”,现在是淮安市区的主城区名称。其实,清江浦本是水名。历史上把京杭大运河介于长江和淮河之间的河段称为里运河,里运河流进现在淮安市清江浦区的这一段被称为清江浦。
(古清江浦门楼)
(今淮安中洲上的清江浦门楼)
说起“清江浦”、高家堰及高家堰上的“仁”字坝,这与大明时驻防淮安的一个武官——陈瑄分不开。
陈瑄(1365年-1433年),字彦纯,今安徽省合肥市人,明期军事将领、水利专家,明清漕运制度的确立者。陈瑄历仕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五朝,自永乐元年(1403年)起担任漕运总兵官,后期还兼管淮安地方事务。他督理漕运三十年,改革漕运制度,修治京杭大运河,功绩显赫。
春秋时期,吴国开凿了连接长江、淮水的邗沟。隋炀帝时,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挖通,至此黄河、淮河、长江三水相通。到了北宋,转运使乔维岳为了漕运方便,开辟了从末口到泗口的沙河,但是到了元末,古沙河河床淤塞,闸坝湮废。
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平江伯陈瑄任督运总兵官,他走访了淮阴当地群众,寻找古沙河故道并加以疏浚,自淮安城西侧的管家湖起,疏浚并开凿了二十里河渠,命名为清江浦,将湖水导入淮河。这时,清江浦与古邗沟相通,共称里运河。
陈瑄除了疏浚古沙河为清江浦,他还沿清江浦筑堤,使之成为明时淮河堤坝高家堰的一部分,在清江浦上还建筑了新庄、福兴、清江、移风四道闸。后来,新庄闸以下的清江浦河道日渐淤塞,航不能行,于是在清江闸下游筑坝,称“仁义坝”,位于现在的淮安市区水渡口处。
(清江闸)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为了顺乎天意,皇家政府一方面继续加固堤堰,一方面又在高家堰上建造了具有封建传奇色彩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五个减水坝,五坝分别相应于 道家的水、火、金、木、土五行(五行可以互相制约,以维持大自然的平衡),企图以此信条来防洪固堤,此五坝称为“山盱五坝"。
与此同时还在大堤上建造10余处寺庙和“十一座石头堡”,以便观察水势,祈祷神灵。康熙年间,还花费数十万两黄金,召集皇家一流铸造师,在高良涧镇浇铸和雕刻了“九牛二虎一只鸡 ”,牛为铁铸,虎为壁虎(虬龙化身),鸡为雄鸡,壁虎和雄鸡为石雕。把“九牛二虎一只鸡 ”放置在同一水平线上闸坝险要地段,企盼金鸡报晓,牛、虎治水,并警示堤防;借用“九牛二虎”之力来维土制水,镇奠淮扬。
修筑“仁、义、礼、智、信”五个减水坝,先修的是“仁、义、礼”三坝,后增修了“智、信”两坝。
有人认为,“仁”字坝便是位于高家堰北段清江浦水渡口清江闸处的原“仁义"坝,后黄河连续泛滥,泥沙淤积,古淮(黄)河河道向北变迁,管家湖湖面也随之泥沙淤积而西退北移,运河河道取直,仁字坝便偏离了现在的古淮(黄)河河堤和洪泽湖,成了现在不在洪泽湖边的洪泽湖五坝之首坝;“义”字坝在二河连接洪泽湖的现二河闸十三浦大塘处;“礼”字坝便是现在三河连接洪泽湖的三河大闸处。
后增的“信”字坝遗址现在保存完好,在现在的三河镇洪泽湖大堤段东坡下;“智”坝在草泽河连接洪泽湖的周桥大塘处,这里是草泽河的源头,也是靳辅开凿的古二河及复堤南端。
"仁、义、礼、智、信"五坝,分别与其连接洪泽湖的五条人工引河相对应。按人伦五常排序,仁字坝连接的是管家湖(洪泽湖一部分)、古淮河与古今第一的大运河;义字坝连接的是富陵湖(洪泽湖一部分)与清时张鹏翮开凿的新二河;礼字坝连接的是洪泽湖与三河(又称礼河);智坝连接的是洪泽湖沟通白马湖的重要航道草泽河和靳辅开凿的古二河;信坝连接的是洪泽湖与信河。
五坝修筑后,在这五坝处都分别放置了一头铁牛,以测水位。五坝选址,仁、礼坝在高家堰北、南两端,义字坝基本位于高家堰中间位置,智坝在高家堰复堤南端,信坝基本在高家堰复堤南端与高家堰南端的中间位置。这种选址大概因湖底北高南低,复堤修好后,基本上在复堤以南区域泄洪,这大概也是后增设智坝和信坝的原因。
现在高家堰上的这五坝,除了后来增建的“信”坝还留存外,其他四座节水坝都因大堤决口,而被冲毁,放置在那里的铁牛也被水流带的无影无踪,这毁失的四坝遗址及失踪的铁牛至今成为人们探究的悬案。
高家堰上的五坝之首仁字坝,虽然也在里运河上,但切不可与里运河上“仁、义、礼、智、信"五坝相混。里运河上的"仁、义、礼、智、信"五坝是指高邮至邵伯的南关坝、五里中坝、柏家墩坝、车逻坝和昭关坝,这也就是人称的归海五坝,或称下五坝,而高家堰上"仁、义、礼、智、信"五坝,是人称的上五坝。
本文观点为野史笑谈,也许与史料《行水金鉴》有误,希与《洪泽湖大堤五坝查询记》共探历史疑云,谨供各位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