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这是水浒传结尾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就算合上书,我脑中仍是那些好汉的种种经历,我不禁感慨万千
许多人爱看水浒,因为它塑造了108个英雄人物。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可后来当我读了《水浒传》后,我彻彻底底的了解了真正的水浒。
然而,我认为这“梁山”,是指一个团体,而在这团体中108个人相聚这里,各展才能,各司其职,将梁山好汉威名远扬,而这梁山分为三种团体。
第一种: 精英团队:及时雨宋江、玉麒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关胜、林冲……以他们为代表的的精英团队是梁山这个大集团的头脑和心脏,是集团的决策层或是冲锋陷阵的主力。
其中的典型人物:宋江
年及三旬,有养济万人之度量;身躯六尺,怀扫除四海之心机。其乃宋江也。
宋江是梁山起义军领袖,稳坐梁山泊第一把交椅。有绰号呼保义、及时雨、孝义黑三郎。是三十六天罡星之首,为人仗义,经常救济没钱没粮的人,又孝顺父亲,爱护幼弟,在邻里之间搏了个好名声。
宋江能是精英人物,不是没有道理的。
首先,他名声在外,自然有诸多英雄好汉前来结交,就连几次死里逃生,就是有人听说他是宋江前去搭救的。而他自幼便与梁山第二任寨主晁盖相识。在“生辰纲”事发后,本应前去抓捕晁盖的他却偷偷放出消息使晁盖等人脱险,自己反而被阎婆惜发现,以此相要挟。无奈之下宋江怒杀阎婆惜,落得个四处逃亡的处境。
面对国家,宋江也确实忠心。在发配江州的途中,梁山众人让宋江落草,宋江不愿并以死明志。但他也不是没有反心,浔阳楼上题的诗中有一句“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足以看出他对官府的不满。不然他后来也不会坐上梁山的交椅。
但是对于传奇人物的评价总是褒贬不一的,宋江也不例外。梁山事业发展到鼎盛时期,他们甚至活捉了奸臣高俅。这时候朝廷终于意识到梁山好汉的势不可挡了,派人安抚。按理说此时朝廷已然腐败不堪,官官相护的现象处处可见,取而代之才是最好的选择,但在宋江等人的妥协下,梁山全体接受了招安。接受招安后,统治者派他们南征北战,虽然都取得了胜利,但伤亡惨重,不复当年108条梁山好汉的盛景。
最令人气愤的是,高俅等人给宋江的酒下了毒,而宋江为了不让李逵造反,以此来保全自己的忠义之名,骗了李逵也喝下毒酒。这还是那个孝义黑三郎吗?
但在这个集体当中,也并不能缺少像宋江这样的人物,这或许在现实当中担任的,是那些领导者,自然是缺少不得,所以,他也确实,算得上是一位精英人物。
俗话说,“得人心者得天下。”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起于草莽的布衣皇帝。他以一介布衣而提三尺剑,崛起于秦末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统一王朝,一生的丰功伟绩深为后世人赞许。汉高祖的成功,与其在用人方面的过人之处有很大的关系。那么,刘邦的用人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来探究其详。
第一点,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刘邦的知人善任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汉高祖用萧何治财政,用张良、陈平出良谋,用韩信征天下,部下的优点,都能被汉高祖挖掘出来。这是汉高祖用人成功的最大一个原因。韩信曾经对汉高祖刘邦说,“臣所将兵”,“臣将兵,多多益善”,而“大王能将将”。 刘邦之所以能“将将”,就在于其能知人善任。人各有长短处,用人当取其长,舍其短。萧何能“镇国家,扶百姓,结馈饷,不绝粮道”;张良可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韩信英勇善战,足智多谋,用其“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这些人的才能刘邦都能认识到,并且能根据各人的优点,委以重任。内政交于萧何,刘邦不干涉;军事托付给韩信,刘邦信之任之;谋略由张良、陈平来定,刘邦言听计从。他只要求自己在大局上把握好,至于细节问题,都交给臣下去做。正因为此,刘邦能成就一番伟业。 知人善任的意思是善于认识人的品德和才能、最合理地使用他。这是我们讲到领导艺术时经常要说的一个词,但我们要分析一下什么叫知人善任。知人善任首先在于知人,其次是善任。知人当中首在于知己,其次在知彼,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此,一般人做不到,而刘邦却恰恰做到了。他非常清楚一个领导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如何调动部下的积极性,下属都有什么才能,他的才能是哪些方面的,有什么性格,有什么特征,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做领导不是说要自己亲自去做什么事,事必躬亲的领导绝非好领导;作为一个领导,你只要掌握了一批人才,把他们放在适当的位置上,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作用,你的事业就成功了。这个根本道理刘邦懂,所以刘邦就成为他这个集团的核心人物。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他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立刻收纳了关于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这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用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书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而他又有什么样的品质?(┯_┯)使他能成为硕果累累的功臣呢?我认为有这三点使他成功的关见
第一点我要说的是萧何的识。识,也就是见识,眼光。有见识,有眼光,也就能品评,会鉴赏。如在春秋时期“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风尘侠妓巨眼识英雄”等等,便是这种传统的典型范例。 一个豪杰之士,所鉴赏的对象不是市街上的“街溜子”,而是凤毛麟角般的天才或英雄。对于这种天才或英雄,不要着眼他的现在,而要展望他的未来;不是盯住他的现在是怎么样的性,而是瞄准他的未来所充满的可能性。当然,我们知道一个众所都知的一个事例那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萧何所赏识的天才或英雄,我们当然首先想起韩信。韩信墓有一幅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两妇人”指的是“漂母”和吕后,“漂母”赐饭,保存了韩信的生命,吕后设计,断送了韩信的生命,所以说“存亡两妇人”。“一知己”就是萧何。韩信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与“生死一知己”的意思是一样的。由于萧何的巨眼识才,强力推荐,韩信才得以施展胸中抱负,所以萧何可谓韩信的知己。“萧何月下追韩信”与“伯牙摔琴谢知音”可以相提并论,都是千古佳话。
第二是萧何之智。智,也就是才智,智慧。所谓“慧眼识英才”,眼光其实是离不开智慧的。眼力或见识只是内在的才智或智慧的外部表征。有才智,方能目光如炬,洞察时势,鉴别英雄;有智慧,方能认识自我,保持清醒,进退有据。
第三是萧何之量。量,也就是器量,气度。富有才智者,不一定就有器量。恰恰相反,正因为有才能,往往使人恃才自傲,目空一切,甚至不知天高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民和镇民和中心学校 万耀文 地厚。项羽是这种人,韩信也是这种人。 与他二人不同,萧何却是有器量的。常言道,“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萧何完全承担得起。汉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京县、索亭之间。刘邦一边在前线打仗,一边担心后方局势,多次派使者慰劳萧何。有人对萧何说:“如今陛下在征战沙场,餐风吸露,自顾不暇,却多次派人慰问阁下,这不是明摆着有怀疑阁下之心吗?我替阁下拿个主意,不如派您族中能作战的全部奔赴前线,这样大王就会更加信任阁下了。”萧何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大为高兴汉十一年,汉将陈豨谋反,刘邦御驾亲征。其间吕后在朝中用萧何之计,诛杀韩信。 刘邦听说韩信已经服诛,派人拜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并且派士兵五百人、都尉一名,作为相国的卫队。满朝文武都来祝贺萧何,只有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民和镇民和中心学校 万耀文 一个名叫召平的,前来报忧。召平,原来是秦王朝的东陵侯,秦亡之后,沦为平民,种瓜为生,他种的瓜十分甜美,世人誉为“东陵瓜”。召平就以“东陵瓜”自号。这个“东陵瓜”的脑袋,倒是一点也不“木瓜”,他对萧何说:“恐怕祸患从此开始了!
总之,这个萧何见识不凡,智慧过人,器量如海。萧何的话毕竟有理,“知臣莫如主”。想必汉高祖刘邦在九泉之下,也会认为将萧何列于开国元勋之首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