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坚持每天写点东西以及每天学点英语这两件事儿,我自己知道肯定有意义,跟老公交流时,他很佩服也支持我的这些行动,但一旦我提议他也加入时,他的观点就是,这些看不到回报,准确的说是没有物质回报的事,他没有动力去做,用他的话说,他是一个很现实的人。
那么我做的这些事真的就是感动自己多于实际意义的花架式吗?
今我得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巨人的工具》一书中,呆伯特系列漫画的作者亚当斯,在还未成名时,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一边工作一边画画写作,这两件事带给他的物质回报很少,大概只相当于他月薪的5%,他的女朋友问他,你做这些是为了什么?他当时回答不出来,现在他总结,他做这些事不是为了完成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为了发展一个系统。
[所谓“目标”,就是你做这件事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成功了就有回报,失败了就算白干。
而亚当斯所谓的“系统”,则是一个连续变化的东西 —— 或者是一项技能,或者是一个关系,比如夫妻关系。为了这个系统,你可以做各种项目,你可以要求自己养成什么习惯,你要的不是某个具体事件的成败,而是*发展*这个系统。
亚当斯的博客写作,就是一个系统。具体哪篇文章能不能获得收入,有多少读者阅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让这个系统不断地发展。他写博客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这恰恰是系统的特征。
怎么发展系统呢?亚当斯做了两个方面的事情。第一是要定期写,不能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第二方面,亚当斯把博客当做一个研发平台,在上面做了各种写作技术的测试。比如他测试了不同类型的话题,看哪个话题受读者欢迎。他还测试自己用各种不同的“声音”写作,比如愤怒的声音、幽默的声音、批评的声音等等,看哪一种声音更受读者欢迎。
时间长了,博客越写越多,亚当斯的写作系统就成长起来了。后来华尔街日报听说了他的博客,就邀请他开个专栏。亚当斯一上手,专栏马上大受欢迎!这是因为此时的亚当斯已经拥有一个成熟的写作系统,他完全知道文章应该怎么写。
亚当斯说,他写博客的时候,只知道这个博客壮大起来就会有各种可能性,但是他完全没有任何具体的目标。他并没有事先规划好到什么时候去华尔街日报开专栏……系统有了,一切都自然发生。](引自万维刚精英日课1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