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放假到今天刚好33天,其中22天都是在玩手机、看电影、打牌、睡觉中度过。时间是个神奇的东西或者说我的大脑很神奇,在玩手机等事情上我就好像坐在了飞机上,在看书学习上我就好像在步行赶路。时间在连个事情上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姿态。
在二月初我也尝试的在家办公,可是一睡醒10点多,躺一会就该吃午饭了。随着工作任务的到来,我提起来些许的劲头。这个劲头就像病入膏肓之人的垂死挣扎,聊胜于无。
但是责任心还依旧坚挺,虽说工作效率大不如前但是有着责任心在看门把关,任务依旧还是完成的不错。
任务归咎是任务,完成了就随风消散了。直到有一天的中午我突然从梦中惊醒才想明白,任务远虑必有近忧啊。那么没有长远的打算,没有长期的谋划,我走的每一步及好像盲人过河,我的每一天呢都要考虑如何迈出正确的一部,如何能够合适的止损。联想到我来到这家公司将尽半年所做的任务。我没有把任务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没有从长远的角度看待我所从事的工作及完成的任务。从现阶段来看,我的每个任务都完成的挺好。但是如果将每个任务建立联系,找出长远的目标,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完成的任务,那么我现在完成的任务是否都达到要求了呢?那些任务看似完成了,其实存在隐患呢?
想到这些我顿时清醒了。今天挥霍的时间,在未来的某段时间内一定会以其他的形式,比如加班,慢慢的在补回到我的身上。这是一个循环,事情的本质是客观的、存在的,我以为我完成50%就好,那是因为我只看到了事物的50%,这50%在我眼里就是这件事的100%。在未来的某个时刻,随着我的工作经验的增加和眼界的开阔,我会看到剩下的50%,那时最好我还有机会弥补。
我和我会特别在意上班和假期这两个词呢。因为上班中挥霍时间会有罪恶感,假期中挥霍时间则不胡,应为假期是公司、国家给我的,可供我随意支配的时间。在这两种状态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挥霍或者说对时间的使用,不同的是使用时的心态。
这就可以看出问题了,目的都是使用时间,而使用者都是我自己,但是为何会出现两种不同的心态呢?是精神的分裂么?是内心中还有一个声音在职陪我么?
我认为,最终的问题就是没有认清“真实的自我”,也有可能是认清了“真实的自我”,但是随后就又被蒙蔽了。
我认为“真实的自我”就是活在当下。在当下面对自己,对自己进行质问,与自己进行对比。从一个旁观者角度来审视自己的生活、工作;以更高的角度来看到自己的生活、工作,找到最终的走向和目的地。
在当下的时刻,享受完全的安静,不要在意脑海中出现的复杂思绪,只要不关注它,它就会慢慢的消失。在当下的时刻,思考工作及生活,作出规划。每天与自己对比,不在吧时间分为上班和假期,给自己设定规矩,因为在规矩内才能获得最大的自由。
开始的时候很不习惯,感觉这些规矩妨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不要在意,将出现的问题慢慢的解决后,就会习惯了,就能坚持的做下去。
在这过程中,会不断有想要放弃的想法,并且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要坚持下来,今日不作出改变,以后必有外力逼迫自己改变。
所以趁着现在疫情中,有大把的时间让我来使用,尝试着作出改变,尝试着迈出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