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翻出吴军的书,很亲切。还记得之前读的《态度》的那本书,吴军老师擅长用通俗的文字把一些知识和一些人生感悟写出来。吴军说撒切尔夫人喜欢讲这样一段话:注意你的想法,因为它能决定你的言辞和行动。注意你的言辞和行动,因为它能主导你的行为。注意你的行为,因为它能改变你的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能塑照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在上一本书里,吴军在前面加了一句,注意你的态度,因为它能决定你的想法。于是有了《态度一书》。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能决定你的命运。可能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性格决定命运。《见识》这一本书,吴军之所以给书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他觉得人一生的命运其实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人的见识,而命运的改变首先需要见识的提高。吴军的父母是清华大学的老师,吴军自己在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接着在清华当老师,之后又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读博士。他接触的差不多是中美两国赢在起跑线的那群人。所以也想把自己接触的那些优秀的人,把他们的思想传递出来,在这本书里想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比较独特的看待世界、看待问题的视角供大家参考。
在序言里,吴军老师说到“命”和“运”。运气是一时的,有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但命却影响人的一生,起着决定作用。命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环境的因素和我们自己对未来走向规划的方向。环境的因素,之前《异类》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也在书中说过,人出生的时间和地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75人中,有五分之一出生在1830—1840年的美国,因为他们赶上了美国的工业革命。看到这里我也想起一个老同学,现在跃进广州富人榜。想起她发的微信,她说到自己的公司从一个员工到现在小一百号的团队,享受到了电商迅速发展十年的巨大红利。有些事情当时看不到方向,十年过去再回首,真的要感谢当年自己的选择,感谢这个伟大的电商时代!我看到吴军写到这里我也会想起她。她可能正好赶上了电商的这个伟大时代,她也正好抓住了这个机会,大环境成就了她,当然成功的背后和她的付出肯定是密不可分的。《追风筝的人》书里的阿富汗正值战乱中,大家居无定所,什么都谈不上。阿米尔的父亲在阿富汗是特别有头脸的人物,因为战争带着阿米尔逃往美国,只能做普通维持生计的工作。生在阿富汗,也是一种命吧,这样的大环境,大家想到的只有生存问题。
本书共有九章,每章都是分开的。书里的内容是根据《得道》专栏里的《硅谷来信》内容提炼出来的。我自己比较喜欢前三章和最后一章。
第一章的题目是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由于一直坚持成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的生活态度,吴军不论多忙,每年夏天一定要休息一个月。最近两年,暑期是带着全家在奥地利的小城萨尔茨堡度过的,因为在那里可以欣赏到世界顶级的音乐大师们的表演。我还记得我在分享的时候说到大家在忙忙忙的同时,也要学着犒劳自己。大家有的说,也只有在物质基础都实现了的情况下,才可以向吴军一样去萨尔茨堡听个音乐会。是的,我也承认物质是基础。但是我们还是也可以头枕着月亮,过自己力所能及的小确幸。
这个世界没有欠你什么这篇文章里说了之前报道的《十年寒窗苦读抵不过一张VIP卡》的事情。吴军在这里想给那些指望通过十年寒窗苦读就一下子翻身的人拨冷水,因为那是不现实的。寒窗苦读只是一种读书态度,但是社会竞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长期性的竞赛。寒窗苦读只是成功的因素之一。和经济条件好、智商高、出身好、长得美一样,都只是其中的一个变量而已,命运则是多个变量互动的结果。美国商务部前部长骆家辉在当选为华盛顿州长的时候讲到,从他爷爷家到州长官邸只有100米得距离,但是他们家人走了两代人的时间,说明逆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若果把社会的层次分成100层。一个处在第70层的人,无论是家境、智力或者是颜值等相对于69层的肯定有一些差距。如果他努力的和69层得人一样多,他最多待在70层或者会跌倒第71层,因为下面一层的人可能会更加的努力或者遇到了更好的运气。很多逆袭者的误区在于,只看到了自己的努力,而没有看到别人的努力。没有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会过两年就把现有的金字塔打碎,然后随机再建造一个,那样的社会称为动荡不安。其实在准备出国留学的学生当中也一样。特别能明显的看到上一辈蓄积的物质基础在这一辈里起的作用。除了一少部分拿全奖去读书的学生,一大笔资金是出去读书的前提条件。也有的人可能抱怨,有钱的人享有更多的学习资源,于是差距越来越大,寒门再难出才子。但是我们要是不去加油,不试着去逆袭,我们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所以大家要做的不是抱怨社会的不公平,而是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同时把注意力放到最该关注的事情上去。
先让父母成熟起来这一篇里的观点也很认同。其中有一句是,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是,用上一辈子的思想教育这一辈的人如何去迎接20年后的未来?以前听过古典老师的一次分享,说现在的家长一门心思想着要孩子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可万一,二十年之后的比赛是游泳呢?吴军说他自己并不打算强制自己的女儿听他的意见,觉得孩子的生活都是她自己的,栽跟头、走弯路都随她去,好在年轻人总是有试错的本钱,也是老古话,儿孙自有儿孙福吧。书里也记录了吴军的大女儿在高中毕业时,女儿的校长让每一个同学给家长写封信。吴军的女儿除了表达感激之外,还讲到自己的一个观点:既然有白天就有黑夜,那么我们不能够因为喜欢白天就厌恶黑夜。因此我们不应该由于自己对一件事情的喜爱,就不宽容别人做相反的事情。也让吴教授感受到了教育,还有刷新了自己对女儿的看法,不像是一个过去自己一直认为长不大的孩子说出的话。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深刻的体会,她们的理解力和学习能力,也经常刷新我的认识。吴军说,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放大了的自己,于是呢,要想让他们有出息,父母们先要成熟起来;要想让孩子将来成为精英,自己先要成为精英的父母。
这一章里最喜欢的是向死而生这篇。书里讲了有的人得了绝症,绝大多数的家人都过分看重最后的一两周时间,而忽视前面的几十年。在健康的几十年里,人们浪费的时间又何止两周呢?子女们把喝酒聊天刷手机,或者无所事事的时间省下来一点多陪陪父母,多尽孝道的时间就能有几个月之久。父母们把自己忙工作的时间抽出一部分来陪子女,享受天伦之乐的时间无形中多了不知多少。龙应台在《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里头也表达了这样的遗憾,自己在母亲失意之后的一些反省、遗憾和悔恨。自己把时间陪了男朋友、女朋友,但从没有好好的陪母亲去看看电影、逛逛街、喝个咖啡。如果可以的话,自己一定要把美君当成女朋友一样,经常约个会。吴军说活着总要做些事情,但是考虑到我们最终还是要死掉的,就应该明白我们并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至于做什么事情,他是倒着来思考这个问题的,那就是向死而生。确实是的,我们的生命这么可贵,余生的日子我们都打算怎么来过好每一天? 其实看到这一章也想起了晓楠,对晓楠姐不办读书会又有了欣的理解。
在第二章里头人生需要做减法,讲了人的天性是喜欢增加而不喜欢减少,喜欢获得而不喜欢舍弃。由于这种做法有时违背人的天性,因此很多人做不到,于是,这样也就给了那些能做到的人更多的机会。前不久听了身边陈同学的故事,六年如一日的学习,最终收获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入读顶尖名校的基本条件和资金准备。异类的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顶尖大师的必要条件。每天练习三小时的话,需要十年,所以想有所突破的人,还是需要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加油,一个人的每一天没有太多的三小时。
其中不做选择的幸福这篇文章里头,讲了印度人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跨国公司中担任高管的人比中国人多。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奚恺元教授从幸福的角度做出了如下的解释。那就是印度人缺乏选择的状态,以及不选择而产生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帮助了他们的精英在公司里取得成功。印度人的婚姻也一样,大多数的人还都是通过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找配偶,讲究婚姻中的门当户对。正因为没有选择,只好更仔细的经营他们的婚姻和家庭。也给我们一些提醒,很多的时候我们把太多的精力花在了选择上,而不是经营上,导致难以精进。或许少些选择,会更加聚焦,也许会让我们更幸福、更成功。
生也有涯,知也有涯这篇里讲了这句话来源于《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它的大意是,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要失败的。已经知道这个事实还要为之,失败是确定无疑的了。不仅学习如此,做事更是如此。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于做减法,而做减法的关键在于能跳出一般人的思维定式,找到那些其实无关紧要的事情,然后下决心把那些事情放弃掉。大家可能都知道需要做减法,给自己的生活减负,让自己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更加精深。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不多。我自己呢,我也知道做减法的好处,但是有时候还是忙于各种事情,想提升这个想提升那个。生活中我也要好好学习做减法。
第三章是谈谈见识,讲见识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成败与否取决于见识的高低,而不是自己简单的努力。在这一章里,作者提出天才和我们之间的差距可能不是在生理上,而是主要在认识上、见识上、勇气上或方法上。所以我们不如多学习他们做事情的方法,这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也分析爱因斯坦和常人最不同的点主要有四个:一是善于提出问题。二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三是善于做白日梦,脑子不受约束地胡思乱想各种情景,然后从中总结规划。四是非常有恒心。这一章节里也讲了《庄子》这本书里的大智慧。在他的《秋水》中,阐述了见识的重要性。文中一开始讲百川汇于大河,河神觉得很了不起,等到了海里,于是有了望洋兴叹。还讲了阅读的意义,牛津大学圣埃德蒙的一句话,“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终生学习,向死而生。
其它的章节里讲了历史上的各种名人大家的智慧、自己在职场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商业的本质和对理性投资的一些看法。另外最后一章的好好说话也是我喜欢的内容。打算用书里的一些建议去实践,好好提升自己。
以上是我看《见识》这本书的一些小感悟。也希望自己精进的路上不断去提高自己的见识,从而能更好的掌握自己的命运,希望下一代人站在我的肩膀上,更好的去掌握他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