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减”的政策和疫情反复的大环境下,学科类的培训班哀鸿遍野,非学科类的兴趣班频繁爆雷。身边陆续有朋友开始放弃带孩子上兴趣班,开始享受躺平的慵懒。
如果孩子已经上小学了,那你躺平吧,孩子自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如果孩子还没上小学,请听我一句劝。
一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芝加哥大学的苏珊莱文教授和她的同事,对44名14-30个月大的幼儿及他们的家庭进行了追踪研究发现:在幼年时期听到和使用更多数学和空间词汇的孩子,长大后,在数学和空间测试中表现的更出色。
简单来说,就是当孩子在牙牙学语的阶段,你对孩子说:“宝贝,这是一个圆柱体的杯子。”
那你的孩子长大后,数学成绩大概率会比只听过“这是杯子”的孩子好。
书中反复提出,让孩子在幼年时期接触大量的、不同领域的词汇,能够塑造孩子的大脑,让孩子更“聪明”。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领域的佼佼者,追溯其家庭背景,基本上都是“世家”。所谓“天赋”,不过是从小耳濡目染的结果。
如果家长自身的能力,做不到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怎么办?
除了报培训班,普通家长还有别的选择么?
二
深宝上一年级以来,学校校队要选拔各种“人才”。
如何选拔?——填表。
表里明确写出:是否参加过该项目的的兴趣班?是否拿过奖项?
群里有个家长一直在争取:我家孩子真的很喜欢跳舞,虽然没参加过兴趣班,也没得过奖项。但是在幼儿园里一直是领舞,她跳的特别好。
结果不用说也知道。
一个年级六七百人,只选二十个人。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看是否拿过奖,是否有过系统的培训经历。
从学过的孩子里面挑学的好的,比从零基础里面挑有天赋的要简单的多。
我家孩子画画特别好!——拿过奖吗?
我家孩子下棋特别好!——考过级吗?
我家孩子特别聪明!——考试满分吗?
只有父母才会去细心观察自家孩子的喜好,特长与天赋。
想要其他人能够了解孩子,认可孩子。
除了让孩子有拿得出手的作品和证书,还有别的办法么?
三
双减以来,除了学科类的培训班大洗牌,非学科类的兴趣班也大受影响。特别是在疫情的大环境下,跑路的培训机构越来越多。
给孩子报培训班,就像是抱了个不定时炸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血本无归。
这个时候想要躺平,实在是太容易了。
我们可以说,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我们可以说,不要内卷,让教育回归本质。
我们还可以安慰自己说,大环境不允许我给孩子报培训班。
然后,让孩子长大成为和自己一样,没有任何兴趣爱好的普通人。
下班回到家后,唯一的爱好就是刷手机。然后羡慕着那些会画画的、会做手工的、会唱歌的、会跳舞的、会下棋的、会写毛笔字的……其他人。
你甘心吗?
四
对于要不要给孩子报课外兴趣班,我观点一直是:报!而且要尽早报!
先天性白内障的孩子,如果不在一个月内进行白内障手术,大脑就会认为不再需要视觉神经,切断营养的供给。
就算后面再做手术,恢复了眼球的功能,但视觉神经的萎缩,使得视力只能处于“盲人”标准。
先天性耳聋的孩子,若不能在一岁内植入人工耳蜗,那他将永远无法学会说话。
就算能听到父母的声音,也无法理解声音的含义。所有的语言对他们来说都只是语调不同的声音而已,因为大脑处理语言的神经已经被舍弃。
6岁前的孩子,只要进行合理的训练,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出“绝对音高”(绝对音高:曾经被认为是只有少数人拥有的天赋)。而6岁以上的孩子,就算经过同样的训练,也只有极少数孩子能培养出“绝对音高”。
世界顶级围棋手,开始学习围棋的年龄都不超过7岁。
优秀的钢琴家会劝退6岁后才开始学琴的孩子。
在很多需要大脑参与,需要“天赋”领域,“起步”的年龄都不能太晚。
用进废退,这是古人很早就总结出来的道理。
从科学的角度,在孩子大脑爆发性发展的阶段,给予大脑尽量多的刺激,促进脑神经的发展和连接,能让孩子终生受益。
从现实的角度,孩子有一个兴趣爱好,除了能让孩子在学校活动中赢得自信。还能让孩子在未来繁忙的作外,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宁世界。
你还有什么理由不给孩子报兴趣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