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思考,有这样一个非常犀利的观察:
5%的人在思考;
10%的人认为自己在思考;
85%的人,宁愿死也不愿意思考......
还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
没有执行的想法只不过是幻觉而已。
最终,即便是极少数的5%中的绝大多数,有的也只不过是幻觉而已。
如果按照这个说法,那么,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可能都属于不愿意思考的类型。说白了,一个人的思考质量直接影响着他的财富值,甚至干脆决定了他的收入水平。思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打死也不愿意思考呢?
众所周知,影响思考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思维惯性、认知水平、逻辑能力、个性特点等,人云亦云随大流容易,当众发表自己的想法很难。
请你认真回想一下,当被问及“关于某某事,你有什么想法”时,你的反应如何?是接过话头侃侃而谈,还是瞬间变得哑口无言?比起沉默不语让气氛瞬间到达冰点外,我们更喜欢的是那些敢于说出自己说法的人。生活中无关紧要的小事大可以随意点,但事关人生的大事如果也处于不语的状态,很可能会让你在人群中被完全忽视。
日本知名教育学者斋藤孝在《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一书中,以培养你的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详细阐述了如何学习建立“自己的想法”,并以此调动自己和周围人,并且告诉我们其实掌握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想象中那么难,通过“5天短期集训”的方式,就能够让你在短期内得到快速提升。
斋藤孝,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现为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也是一位教育学者,专业为教育学、身体论、交流论。主要著作有《学会学习》《提问力》《规划力》《深阅读》等书籍。
2
生活中,你可能会听到这样的评价,这个人说话很有见地,这个人提出的观点很独特,这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很新颖......听完这些,你会不会不自觉间对这个人高看一眼,继而在头脑中留下一个好印象。
你也希望自己给人一个好印象,那怎样才算是拥有“自己的想法”呢?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一书中指出,从感觉上来说,八分堆砌事实和信息等,剩下二分添加个人色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己的想法”。
举个例子:选择网上购物时,你关注较多的可能是点评信息,比如预购商品是否和图文描述相符、它的性能功效如何、售后服务是否及时等,点击量最多的可能是那些有独特观点的人,看到这么细致的描述,尤其是引发心灵共鸣的部分,你会在犹豫很久后很快做出自己的决策,减少自己的选择等待时间。
发表自己的意见,一方面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也能给别人提供参考依据。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自己真正所处的世界,其实是相当主观的。在你还没有形成独特的观点,而被问及对一个事物的看法时,总是支支吾吾肯定是不行的,那该怎么办呢?
作者建议我们先学会“引用”。如果引用内容来自图的话,则你可以选取一段文字;如果取自电影的话,那你可以引用一段经典台词。取材之后,再嵌入自己的主张,这样,你的回答价值会立刻提升一个高度。拿写书评来说,你可以先从书中摘抄两段喜欢的文字,再以此为基础,在引用文字前后写上关于这部分的引子和说明,这就基本完成了一篇简单的评论。
在自己身处的世界中,只要你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再通过刻意练习发出自己的真知灼见,能够做到“耳闻目睹之事,皆可谈论”的地步,你就会被人们认为是一个有着“独到见解”的人,长此以往,你就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3
你喜欢被人关注,被喜欢的人看见,也很想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但现实情况是,你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思考,抑或是思考过后不知道如何恰当的表达。
在《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一书中,作者把思考比作数学解法,就像数学问题有多个解法一样,思考其实也有很多种思路,书中列举了优秀人士都在用的多个思考技巧,包括比较思考、运用比喻思考、辩证法思考、现象学思考、系统思考等。
我们常常认为“这个人头脑聪明”“想法很好”的这些人,实际上都在暗自运用着这样的“思路武器”。
10秒即答思考法:提出反命题,从“反对”中找出自己的答案
当同行中其他公司推出新产品或服务时,这对于自己公司来说,相当于辩证法中的反对命题。这时候需要你提出某些对策来应对,而能够提出解决方案本身就是具有创新性的行为。
在一个开放的团体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是一种比较好的状态,不需要你做硬性要求,成员们都会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在一个需要每个人发言的会议上,作者建议将每个人的发言控制在十秒以内,这样的话,就会迫使每个人只讲要点,可以调动每个人自觉地说明更为重要的事情。通过这样的要求,不仅能够激发成员浓缩自己的表达,更可能会迸发一些新想法。
重新贴标签:抛去对事物的固有印象,重新作出具体分析
即使被评价为“本来就是这样的”,也不能因此停止思考。如果认为不切合实际,就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作者提到《B型的我的说明书》这本书为例,根据血型贴标签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事,本来并没有特别新颖之处,尽管如此,这本书仍然受欢迎,理由可能有两个。一是以“说明书”为名,而不只是简单停留于“B型”的评论,还涉及到与周围人该如何接触。另一个是观察B型更严谨的态度。不是概括的标签,而是更加细致入微的具体分析。
生活中,如果你能对某事以重新贴标签的方式,发表一些新视点,那也可以说是有相应价值的标签。
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种思考,书中还对16种思考武器进行了精彩的论述。在这个章节最后,作者说起自己作为嘉宾去参加一次脱口秀节目的事情。
有一次,观众是即将开始找工作的100多名学生,话题涉及到作为社会人沟通交流应有的方式。在节目里“我”说“认真听对方的话时,身体也要面向对方”,这样的话,自己也会进入倾听的准备状态,对方也会想要更加认真地倾诉。学生们很积极地问了很多问题,努力地记了笔记。之后,后方坐着的一个学生举手想要提出问题,但是发言时没有任何人转过身体面向他。
“我”在回答完这名学生的问题后,对学生们说了这样一番话。“在今天说的内容中,我提到“要把身体也面向说话人,但是刚刚,谁都没有这么做。如果连刚刚都做不到的话,那么也可能半年后突然想起来再做。”经人劝导并理解,立刻付诸实践才是应当的。
回到开头那句话,没有执行的想法只不过是幻觉而已。“思考的武器”再厉害,如果只是选择注视,不懂得加以锤炼,那么这样的武器对你来说是毫无意义的。
4
在《思考,快与慢》中,丹尼尔.卡尼曼把人类的决断力分为凭直觉行事和经过深思熟虑后再行动两种。斋藤孝在《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中也对此做了详细介绍。快思考,也就是源于直觉的“第一反应”指的是“虽然说不清缘由,但就是觉得这样合适”的瞬间决断能力。慢思考,承担着检验快思考正确与否的职责,也就是用理论检验直觉的过程。这两种思考方法的理想状态是牢牢掌控直觉和检验两种技能的本质,就像自如地使用我们的左右手一样。
了解清楚思考的本质,会触发你的行动。比起知道各式各样的技能,倒不如让自己彻底掌握一种技能更为实用。
在每日To Do List中,你可能罗列了几十件要做的事,在时间支配自由度比较低的情况下,你会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一一去完成,大多数人都会面对事多时间少的问题,这时候你的决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这本书中提到,在你列出清单之后,从中选出三项应该优先完成的事情,然后再从这三项中选出一件一定要第一个完成的事。每天重复这个过程,就能够有效锻炼你的决断能力。作者的做法是在日程表上把待完成事项前面添加一个小方框。必须要做的事画上红色,有时间再做的事画上绿色,在这些重要程度以下的事,就用自动铅笔标注。
印象笔记上就有这个功能,你可以在每个待办事项前面添加小方框,完成以后在方框内打钩,一天下来,哪些已经完成,哪些还没开始,看起来一目了然。通过制作工作清单,决定待办事项的优先顺序,这样你不用再陷入“今天又有忙不完的事”的焦虑中。
从每日小事开始做决断,也可以让你一步步提升自己的决策力。
5
小时候,我们就被敦敦教导着要学会独立思考,长大后发现,做到独立思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因为独立思考本身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如从众心理、团体迷思、服从和盲信权威、确认偏差等等。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一不留神就会身陷各种战局,甚至迷失了自我。如果你想在任何一个领域获得成功,那么你首先得是一个有“自己想法”的人,像思考力、分析力、沟通力、决策力都是形成你“自己想法”的必备技能。既然是一项能力,那就可以通过持续打磨获得。
像《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一书中提到的阅读、写书评都是一种很好的“想法”打磨方式,刚开始可能像其他能力一样,让你暂时无法集中注意力,但只要你下决心要做,再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论,在时间产生的巨大复利效应下,你读过的书,写作的字,就像吃过的饭、喝过的水一样,化成你自身成长的重要部分。
胡适说过: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不管现在的你究竟如何,从此刻开始,尽量做一个在思想上“特立独行”的现代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