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从人文水乡逢简村的商业区出来,便沿着村中小河畔的阶砖路,缓缓的步行而去,一边观察,一边拍照。
对我而言,凡未曾见过而感觉新奇的,都会一一录入我脑海的信息系统,储存起来。毫无疑问,这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颇有裨益。
我先从西往东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壁的浮雕。一幅幅的看去,便感觉这是水乡生活最真实的一种写照,乡村人文精神最具体的一种反映。
耕读人家,风俗礼仪,谈婚论嫁,艇仔迎亲,儿子满月,蒙童初化,仕农工商,百业并举,云程发轫,探亲访友,礼尚往来,种种水乡生活的景象,被艺术家浓缩在这壁浮雕之中,种种人文精神,蕴含其间,都得到了较为详细的描绘和体现。
为人生的艺术,现实主义的艺术,不就是反映民族的人文精神,反映历史的,现实的真实生活么?各种艺术均如此,文学又何尝不是!书画、雕塑艺术、文学创作,均与生活紧密相联,密不可分。
受这一壁浮雕的启示,我想,对于一个作者来说,生活无所不在,就看你如何去观察它,发现它,用语言去表达它。
看过那一壁浮雕,我转身向南,过了金鳌桥,在绿树掩映中,看见村民多临水而居,隔岸相望。
小河并不宽,也就三两丈,可两边的河岸都较为宽畅,而门前沿河的阶砖路笔直宽畅,铺的是红砖、石砖,间以石板,极为平整,坚固。且两岸多种花果树木,绿化甚好,所见菠萝蜜硕果累累,龙眼垂满枝头。
两岸的榕树、甘榄树、香樟树,生长茂盛,隔空水横枝,互相攀缘,郁郁苍苍,枝叶婆娑,或气根髯髯,如柳飘拂,从其巨大魁梧的树杆上看,其表皮皱皱巴巴,粗粗糙糙的,这些树真有好些年轮了。
最有趣的,莫过于小河两岸,隔三差五的,总有些塑像,屹立其间,一个个面庞清秀,五官端正,神态毕肖,栩栩如生。
最先映入我眼帘的,是金鳌桥畔的一座塑像,那是一位老先生,慈眉善目,一表斯文,捋髯含笑,看上去,他对生活充满了自信,必有为水乡建设尽一分力的博大襟怀。
谅想这老先生,就是当年建造这座桥的那位先贤吧?一个为其家乡建设作出过贡献的人,虽然不一定能扬名四海,其宗亲却不会忘记他,塑像为记,便是人们对他的一种纪念与怀想,对后裔的一种无声的激励和鼓舞。
两个农妇,宛如一对闺蜜,相伴洗衣,持盆立于水边,如和睦妯娌,在互相攀谈,或喁喁私语,说着知心话儿。
看着这样一种相依相伴,和睦相处的生活情景,那设想、塑造这像的人,必定熟悉生活,心灵手巧,匠心独运,方得此栩栩如生的一对。
再往南走,那农夫肩挑芋魁,农妇磨豆腐,砻米浆蒸簸箕炊、炊薄籺,舂米粉蒸年糕的种种实生活的情景,都以塑像表现得淋漓尽致,精当细微,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跨过一座小桥,沿岸北行,所见刘氏宗祠、藜光书院、广益圍所,诸多古旧民居,古色古香,引人注目,更引人遐思。
当我参观了逢简小学,看到暑假期间,那年轻漂亮的女老师,仍在宽畅明亮的活动室里,教那些天真活泼,聪明伶俐,快乐幸福的孩子们唱歌跳舞时;
当我看到参天大树之下,那些老人团团围坐,或玩牌,或谈笑风生,朗声畅笑时;
当我看到逢简市场的西侧,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建设时;当我看到有人撑一叶扁舟,在小河间荡漾,穿梭似的来往,打捞水上的浮叶或杂物时。
我心里便明白,逢简人正用心打理这一片人文水乡,创造更美好的乡居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游客,而他们的生活,必定也会愈惬意,愈美好,愈加快乐幸福。
【作者简介】雁韧,实名吴鸿勇,男,广东廉江人。青年时期烧过砖,当过打铁学徒,下乡务农近十年后,始回城工作。珍惜字纸,喜欢写点短文,自1979年始先后在报刊、互联网发表作品百余万字,1997年11月加入地方作协,现为简书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