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庞杂而又充满焦虑的时代,我们常常会迷失和困惑,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当我们每天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于人群中穿梭的时候,使我们真正感受到安定、有价值和希望的东西究竟在哪儿?
金钱和性并不能让我们满足,成就和权力在如此的诘问面前也只能俯首称臣,好像缺少什么“我们为之而活”的东西。每一天,打开手机的我们刷的并不是朋友圈,而是焦虑,只能感叹别人生活之精彩,扪心自问后空留哀叹一声。
但是,我们真的过得那么惨吗?换句话说,我们活得不幸福吗?倘若如此,又有什么良方值得我们借鉴呢?
1.
这天朋友的母亲正处于失声中,内心的焦急可想而知,在还没想好解决办法前,接到了她女儿的电话,当电话接通的瞬间,对方习惯性地问候,可回应的是类似哽咽的声音,母亲着急的想说些什么,无奈对方太着急,而匆忙地挂了电话,可妈妈还在等待女儿的第二次电话……
这时身旁的孙子感觉到了什么,有些害怕地打通了爸爸的电话,但对方接通电话后,跟那位女儿一样,说了几句就挂了,这下母亲真的有些着急了,因为她的突然说不出话,孙子害怕了,可因为年纪小,不懂得怎么跟他爸爸解释,一下气氛变得着急又紧张……
孙子再一次拨通妈妈的微信视频,在视频接通的第一时间,儿子不停地重复(妈妈:奶奶说不出话,说不出话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妈妈安慰他说,你先别急让我看下奶奶,儿子把视频对准奶奶,只看见沙发上的奶奶,难受地想开口说些什么,可终究只是着急地流下了泪水……
时间就这么一分一秒地过去,外出做事的父亲提前回来了,急忙地走过去看了下母亲的情况,还告诉她孩子们个个打来电话问我,你怎么了?怎么我才出去几个小时,你就变成这样?
可回答他的只是母亲那怀有泪光的双眼,母亲拿了一个药瓶递在父亲手上,这时的父亲好像明白了什么!给小孩们打电话报了平安,解释下缘由,还说吃了饭再带母亲去医院看看,孩子们才安心地挂了电话。
这简单生活的一个小插曲,看似简单可却有很多让人感动的细节,常说婆媳问题是个大难题,夫妻间形貌神离,小孩子人小不懂事,可用心感受下,每一处细微事情的背后,都会推翻你之前的认知,这改变不都源自于爱吗!幸福不就是那生活当中的幸福感吗……
2.
关于幸福有一点很有意思,人们可能会想:“要是我能够变得幸福,为什么我不去幸福呢?”言下之意,很多人并不是不想幸福,而是他们被阻碍了,比如有人在遭受挫折之后很容易放弃希望,有些人认为自己的挫折与不幸是终生、无法挽回的。塞利格曼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研究就很好地解释了这样的现象。
塞利格曼于1967的动物实验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一词。起初他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再响,即使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但是狗非但不逃,而且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他在对人类的观察实验中,也得到了与习得性无助类似的结果。比如,正如实验中那条绝望的狗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在一项工作上失败,他就会在这项工作上放弃努力,甚至开始自暴自弃。事实上,人们只是陷入了“习得性无助”中,这种心理让人们自我局限,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身不可改变的因素,放弃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3.
似乎习得性无助是我们通往幸福之路上的阻碍,而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失败,那么难道幸福真的就离我们那么遥远吗?并非如此,在塞利格曼后期的实验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狗都会在遭受不可逃脱的电击后变得无助,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在遭遇到不可解的难题后都会自暴自弃,有1/3的被试永不放弃,但也有1/8的被试一开始就放弃。那么,是什么造成了两种人的差异呢?
是悲观与乐观的思维方式:悲观者常常把失败归因为自身,并认为这是永远的,全是自己的错;乐观的人则更具有韧性,相信失败是短暂的,是别人行为的结果,并相信努力终有回报。
无论你现在是悲观的人还是乐观的人都有机会改变,因为如同“无助”是可以习得的那般,“乐观”这一品质也是可以习得的。
俗话说得好,快乐过一天也是过、难过过一天也是过,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把每一天都过得积极、幸福呢?美好的生活来自每一天都应用了你的突出优势,并将这些优势用于增加知识、力量和美德上,这就是有意义的生活。在我们讨论了那么多之后,我想彼此应该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那么,请你从现在就开始做起来,不要拖延,去过上有意义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