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里的时光可以说是红楼梦里最生动,最有趣也是最幸福的一段时光,完全就是在封建礼教中建立起来的一个符合梦想中的世界的乌托邦。
大观园的建立之初只为元妃省亲之故,后因元妃特许宝玉和其他各姐妹才进入大观园,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王国。大观园隔绝了贾政,王夫人等一系列封建正统人物,只留下一群青春少女,恣意挥洒青春构建属于自己的国度。
大观园是红楼梦故事的主舞台,也是这一群青春少女成长的主要场所。个人认为红楼梦可以说是一段少男少女成长的历史,而大观园则是青春纯真世界的有形屏障,当大观园被抄捡之时,也是青春结束之时,每个人被迫去面对不可预知的命运。红楼梦是一部贾府兴衰史,也是一部成长史。
大观园就是纯真快乐青春的梦幻寄托,在大观园里,宝玉和一群姐妹完全隔绝了外界的影响,大家可以自由的作诗,葬花,看西厢。宝玉生平最厌求取功名利禄之辈,认为文臣死谏不过欺世盗名之辈,武将死战不过以求全自己的名声,厌恶为了功名利禄而苦苦营求的读书人。所以宝玉进入大观园去逃避这一切,追随自己心中之所想。可在后四十回中,大观园被抄捡,宝玉不也是被迫考取功名,走上了那条自己不想走的路。大观园里姐妹也是齐聚一堂,仿佛永远不会分开,这不也正是年少时我们每个人的所想吗?认为身边的朋友家人都能这样一直长久下去,永远不分开。可长大后,我们才明白离开分别才是常态,相聚而只是短暂的偶然。迎春嫁给中山狼,探春远嫁,惜春出家,黛玉病死,最终也是分崩离析,散的散,飘零的飘零。昔日与之共饮美酒吟诗作对者,今日却已天涯海角各漂泊。
宝钗是儒家的,一开始就顺应了整个封建礼教固有的价值体系,所以她由青春到长大的转变最为自然,面面俱到,劝宝玉考取功名利禄,一直自我主动去贴合社会的要求,将自我塑造成社会所需要的样子,一直到今天,可能宝钗也是最为理想的人格,顺势而为,而不与外部世界发生冲突。而黛玉则完全是道家的,完全摒弃了外部客观世界的评价,一心扎进了那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可能宝玉是唯一个允许进入她世界的人吧。一开始就以自己的慧心看到了结局,分离是常态而相聚是偶然,青春还未结束就看到了世界本是悲伤的结局。可能唯一放之不下的就是于宝玉之情。在自己的世界沉迷,沉于诗词的创作。所以当大观园被抄捡后,黛玉的死亡也是必然的结局,青春的世界屏障已不再,而自身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不可调和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要么自身去适应世界,要么只能自绝于前。纯粹的理想世界不可能凭空而存在,必须依托于现实的世界。我想就是如果宝黛结婚,两人的生活也不能迎来一个完美的结局,自身和世界的差异不调和,注定了结局的悲剧性。可能死亡对黛玉来说也是最好的解脱。妙玉不也是欲洁何曾洁,最后落入污泥之中。而宝玉则是变化最大的,一开始吃胭脂,不喜读书,只喜在女孩中,有着自己的理想世界,有着童年的纯真。在大观园中尽情规避了现实中的一切,而当大观园抄捡后,这一切荡然无存了。宝玉的失玉,更多的也是自己理想世界的消亡,被迫去面对现实中的一切。最终宝玉也只能遁入空门,来逃避这现实中不可调和的一切。
其实每一个人小时,何尝不是宝玉有着天性的纯真,有着自己理想的乌托邦,我们能用泥巴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也相信这世界中的人和物都会常随我们身边,也会任性的只选择自己想要的和自己想在一起的人在一起,我们随着自己的心性,自由伸展,获得无尽的快乐。可长大我们明白现实的世界不再是我们想象中的世界,在世界也没有什么永远,就算曾经彻夜长谈的人也会变得打招呼都变得陌生,近在咫尺的人会不在相见而分散在天涯海角。成长打破我们的一切幻想,我们自身只能不断调整适应这个世界。毕竟我们不是黛玉宝玉,没有决绝的内心,我们在现实的冲突中不断妥协,达到自身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和谐。